正文 第112章 臘祭百神的臘(1 / 1)

臘八節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

按照中國農曆,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而臘月初八日又被稱為“臘八節”。關於“臘八節”的來曆,還有一段很長的曆史發展過程。

“臘”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風俗通》中也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可見它本是中國遠古時代的一種祭禮。在商代,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每年的春、夏、秋、冬四次大祭,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為隆重,後來稱之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天稱為“臘日”。在當時,“臘日”並沒有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先秦開始,“臘日”被當作“年節”來歡度。到了漢代,才明確規定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而隻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保佑國泰民安,祈求豐收和吉祥。

喝臘八粥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臘八節”又與佛教有了關聯,“臘八節”的主要禮俗——吃臘八粥據說也是源於佛教。

相傳,釋迦牟尼成道之前進行了六年的苦苦修行,六年中他經常挨餓。一次在他快要餓死的時候,一位牧羊女用一碗大米奶粥挽救了他,他也最終在臘月初八這天修道成佛。此後,佛家子弟為了紀念這件事,便在每年臘八節這天,上街浴佛,並熬製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人們之間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被稱為“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臘八粥最終流入民間,成為民間的節令小吃。

我國喝臘八粥的曆史,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中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家家戶戶都要做臘八粥。臘八粥熬好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還是“年年有餘”的好兆頭。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積德行善的好事。隨著時代的發展,臘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漸隱退,到如今實際上已成為色味俱佳的節令美食。

吃臘八蒜

在臘月初八這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的人們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據說,這中習俗源於“臘八算”,即各家商號在這天算賬,把一年的收支算算,看看這一年的盈虧情況,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要到欠債的債主家中送信兒,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債主就用“蒜”代替“算”,以表示忌諱。也因為忌諱的緣故,沒有小商販賣“臘八蒜”,家家戶戶都要自己醃製。

除此之外,“臘八節”還有“吃冰”的習俗。臘八前一天,人們舀水結冰,等到臘八節就將冰敲成碎塊食用,據說這天的冰非常神奇,吃了它後,在以後的一年裏肚子都不會疼。

延伸閱讀

清代雍和宮中的臘八盛典

清代的夏仁虎寫有一首名為《臘八》的詩: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其中所描述的就是臘八當天雍和宮中的盛況。

在清代,每年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幹柴運到雍和宮。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各種幹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裏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淩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嫋嫋、古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念經,隨後把粥獻給宮廷。直到天亮後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對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雍和宮喇嘛於初八日夜內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

雍和宮中“臘八節”舍粥的禮俗至今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