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國曆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舉行許多禮儀活動進行慶祝,表達在這個吉日中的喜悅心情。
冬至的時間在每年的陽曆的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古人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了出來,可以說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之所以叫“冬至”,是因為古人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也正因此,《漢書》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即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日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所以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於是,冬至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節日。“冬至”還有一些別名,如“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在古代,冬至節非常重要,人們一直是冬至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祭天祭先祖
周朝時期,先民們把“冬至”看做一年的歲首,“冬至日”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的盛大典禮,在《周禮》中也規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天儀式。不僅如此,冬至日還要舉行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參加的朝會。
漢代則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名為“賀冬”的祝賀儀式,同時按照慣例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即在這一天,朝廷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也非常重要,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說:“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農、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一如年節。”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祭祀先祖。
到了明清,祭天祭祀先祖的禮儀活動仍然被沿襲下來,並且增加了進獻餛飩的禮俗。即民間所謂的“冬至餛飩夏至麵”。
冬至吃餃子
冬至節在數千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並增加了許多獨特的食俗,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在我國北方主要是吃餃子,有諺語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壞耳朵沒人管”。關於冬至吃餃子的起源,傳說女媧造人的時候,一年到頭不停地做。結果到了冬至那天,氣候寒冷起來,黃土人的耳朵總被凍掉。女媧就在每個黃土人的耳朵上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通過,一頭打個結紮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裏,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使他們的耳朵沒被凍掉。以後,每到冬至節,人們就包耳朵形狀的餃子,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此外,冬至吃餃子還傳說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履長”與“隆師”
在冬至節禮俗中,比較有特色的還有“履長”與“隆師”。所謂“履長”,是指晚輩禮拜尊長,尤其是兒媳要給公公婆婆獻履獻襪。之所以有這個習俗,是因為這天日影最長,用鞋襪獻給尊長慶賀冬至,表示足履最長之日影祝禱長壽。所謂“隆師”,就是學生在冬至這天向老師表達敬意。在古代,冬至節裏教書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再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
除了以上習俗外,民間還有唱“九九歌”和繪“九九消寒圖”的娛樂習俗。
延伸閱讀
冬至民間的“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記錄進九以後的天氣陰晴的,目的是預測來年年成的豐與欠。“消寒圖”的形式非常多。一般是在紙上畫成九欄,每欄繪成九枚銅錢,一錢代表一天,旁邊標明日期,這樣正好九九八十一天。每天用毛筆根據“上畫陰,下畫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進行塗抹。當然,有的文人雅士則畫九枝白梅,每枝九朵,每朵代表一天,稱為“雅圖”。根據陰晴雨雪,每天染一朵。有的“消寒圖”上還標有《九九歌》,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陽坡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無淩絲;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