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發展中心是“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始終不渝地走互利共贏的道路”,請問世界上有哪個崛起的大國把“互利共贏”放在自己發展的中心?隻有中國。
除了大道理以外,在本節中要討論一點貼近百姓生活的“瑣事”。
中國人正在二次適應。曾幾何時,中國人還過著十分原始的生活,計劃經濟體製下一切都憑票供應,讓百姓每個月都擁有一大堆票證,卻過著吃穿皆憂的日子。煤餅燒飯、蒲扇納涼,縫紉機、手表緊俏到一票難求,電話機、煤氣灶是望塵莫及的奢侈品,什麼冰箱、彩電、洗衣機、空調,那些玩意兒尋常百姓連見都沒見過。一個援非人員艱辛兩年換得購買“八大件”電器的特權讓左右鄰裏們羨慕不已。這些事情如果講給現在的年輕人聽,簡直就像天方夜譚。自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那麼多的洋東西一下子湧入中國,中國的80後、90後們,自出生以來,睜開眼睛這些東西就業已存在,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理所當然地盡情享用。可是對於他們的前輩來說,享受這一切是經曆了一個適應期的。當然這是一個幸福的過程,因為人的生活隻能是從苦到甜,從不方便到方便的,即從地獄到天堂,最好從此不再逆向往回走。於是乎,擦嘴的手帕變成了紙巾,從此不用洗手帕了,很解脫!飯店裏吃飯的筷子換成了“一次性”的,用過就扔,顧客覺得幹淨衛生,很放心,店家覺得不用洗筷子,省事,皆大歡喜!喝牛奶再也不用把玻璃瓶拿來拿去了,軟包裝,喝完一扔,真幹脆!還有最最讓人歡喜的是那無處不在的塑料袋,從此無論上哪兒購物都不用帶任何盛器了,菜場、商場、衣店、糧站,自然都是輕鬆而去,滿載而歸,夠爽!……好像這個世界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任憑人類揮霍的;好像這個地球就是個大垃圾場,任憑人類將所有不再需要的物品丟棄,丟棄……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地球被破壞得不堪忍受,大自然開始頻頻報複人類:颶風、海嘯、地震,有的地方大旱、有的地方水澇、有的地方大晴大熱、有的地方冰凍嚴寒。人類所企求的風調雨順,被大自然來了個顛倒,不僅是風不調雨不順,而且總是極其嚴重、極其惡劣,老天爺手下不留情了。人類這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才開始呼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於是全世界的人,包括中國人,又不得不重新開始走回頭路,即前麵所說的二次適應,毋庸置疑,這個過程並不像上一次那樣甜蜜幸福,相反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人們已經適應了方便的生活,如今要重新改回去,真的不容易:購物要自帶盛器去裝,開冷空調提倡調高幾度,出行盡量少用汽車,商店裏又賣起了手帕,引導消費者少用紙巾,飯店裏的一次性筷子也被禁用等等。政府提倡,領導帶頭,老百姓自覺跟上。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是當今的一種美德。當然,這些事情沒人強迫,全靠自覺。關於如何去具體實施,筆者略談幾點淺薄的想法。
構建節約型社會,關注生態文明記得在汶川地震期間,有一句話讓人難忘,意思是,中國有13億人口,哪怕每人付出一點很小的力量,乘以13億,彙成的力量就會大得驚人,就能辦得到任何事情。這句簡樸的話語富有哲理,它其實可以被使用到中國的任何地方、任何領域、任何事情。如今,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為了還中國一個綠色健康的環境,更是為了全球的健康與和諧,需要我們節能減排,需要我們來一個第二次適應,需要我們每個人為此作一點小小的貢獻,那麼就讓我們立刻開始吧!(一)合理使用洗衣機。自從有了洗衣機,人們習慣一切都扔進機器去洗,讓機器代勞,而且,由於洗衣不再需要體力和時間,衣服床單之類的物品換洗得比從前勤多了。殊不知,用洗衣機洗衣需要耗水、耗電不說,所用的洗滌劑是用化學材料做的,洗衣機所用的洗滌劑往往比手洗高出很多倍,因此我們每洗一次衣物,就意味著往大自然中排放一次有害化學物質,多了一次水汙染。有人要問,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還要生產洗衣機?索性不生產、不銷售好了?話不能說得那麼絕對。洗衣機畢竟為我們解放了勞動力,論功過,它毫無疑問是個“大功臣”,問題在於,它隻是個受人支配的機器,主動權掌握在人的手裏,關鍵是要合理使用。例如,隻穿過一次、並不髒的衣物可以小心地掛起來,再穿一兩次,其實衣服洗得過勤受損也快;如果是小東西,數量又不多的話,手工洗一下也未嚐不可,未必一切勞駕機器,其實用洗衣皂洗出來的衣物容易漂淨,穿在身上對皮膚不會有刺激。(二)扔垃圾有講究。眾所周知,中國目前處理垃圾的能力還有限,而垃圾如果不能進行很好的處理,就會對大自然形成危害,成為汙染源。除了工業垃圾,建築垃圾,還有一個很大的垃圾源頭便是生活垃圾。雖說每戶家庭每天才扔並不大的一包,可是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每天都在製造垃圾山,想必居住在垃圾場周邊的居民是知道聞垃圾散發的氣味是什麼感覺。在現代生活中,生活垃圾製造起來尤其快,餐桌上的一次性餐具,醫院裏的一次性醫療器械,賓館裏的一次性洗潄用品,還有很多一次性的東西。另一方麵,如今物質不匱乏了,衣物、鞋類不稱心就丟棄另買;加上城裏人住房普遍還是比較擁擠,空間常常比物品更珍貴,因此城裏人更有棄物的習慣。垃圾固然可以回收利用,也常見媒體關於外國如何如何分解垃圾的介紹,是的,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重視對垃圾的處理,百姓也配合,生活垃圾分類放置,廢棄的大件物品由政府定期收集,對此,大家已經形成習慣。棄物會被很好地放置於垃圾桶旁邊的空地上,在大車來拉走之前,如果有人正好需要,可以拿回家接著用。越是發達國家的人越是懂得節儉,一件舊東西,雖然自己不用了,但如果還可以用的話,很高興有人繼續去使用它的。所以他們棄置的物品一般都很幹淨。這一點目前在中國還比較欠缺,還得感謝那麼多的廢舊物品收購者,有了他們的辛勤勞動,居民家中的廢棄物才得以被有效地分類和回收利用,這樣做,既為國家節約了資源,也為環境減少了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