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在人體中的表現形式分深層痧(隱形痧)和淺層痧(顯形痧)。痧症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痧點,二是酸脹感。痧,可以如實地反映某些病情,故往往有“有病必有痧”之說。病情輕、病程短,則痧出現淡紅色斑點,像疹粒散布在上麵;病情重、病程長,則刮出的痧常呈青紫色,紫黑色。
痧證是一種現象,也是一種症狀,也是一類病的原因。刮拭後出現紅色、紫色、絳色密密麻麻一片痧疹點就名為痧證。痧證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之分。急性發作屬中醫辨證的火證熱證,也是實證陽證。
什麼是刮痧療法
刮痧,就是通過醫者嫻熟的運板技巧,辨證進行刮拭,在體表特定部位(呈穴、區、帶狀)朝一個方向反複刮試,使患者被刮部位的某些經脈、穴位、區域皮膚上出現皮下充血現象,稱之為“痧痕”,刮痧時各部位所出現的“痧”是滲出於血脈之外,存在於組織之間、皮膚之下的離經之血。刮痧雖然出血,但血管沒有被破壞,隻是通過擠壓將細胞與細胞之間縫隙減小,將血管內的瘀血、病變因素、毒素由血管內向血管外排出,出血很少,痧色會因病變部位、病情輕重不同而各異,出痧後原有的疼痛減輕或消失,停止刮拭後血管壁很快恢複正常。以此達到防病、治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什麼是痧證
痧證是微循環障礙,新陳代謝產物堆積,經絡瘀塞,血液瘀滯的表現。大麵積痧證急性發作期,按中醫辨證屬熱證和火症,病因為上火。由於大麵積微循環障礙,可引起大量缺氧。痧證影響到腸胃可引起腹痛、腹瀉、嘔吐;影響口腔可引起口腔炎症、牙痛;影響到眼部,可引起眼紅腫、瞼腺炎;影響到頭部可引起頭痛;影響到胸腹可見有心煩、易發火、胸悶、短氣、後背沉重感、有物體壓迫感、全身乏力、懶言、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難受感覺等。
痧證的診斷和治療,采用的是同一個方法,即在體表特定部位進行刮拭,通過肉眼觀察對照,如立即出現痧點就可以做出診斷。痧證最好發的部位是背部。在中醫理論中,背部是諸陽之會,各條陽經會合之處——人體最重要的區域之一。痧證在此處發生極易影響健康,誘發很多疾病,應格外重視。其次是胸部,再次是臂彎(尺澤穴)、膝蓋彎(委中穴)、頸部;在胸椎、腰椎、四肢等部位也有可能發生。
痧證是如何產生的呢?傳統醫學認為,痧證是四時不正之氣,侵襲人體肌膚、經絡,陽氣不得宣通、透泄而發痧證。一年四季都有發生痧證的可能。如夏日暑氣炎蒸,燥氣熾灼,間或淫雨綿綿,或烈日蒸曬,所釀不正之疫氣,穢濁之氣,流於天地間,當人體正氣虛弱時,就容易感受邪氣,出現頭昏、腦漲、心胸煩悶、全身酸脹、四肢無力等症狀。這種邪氣若表現在皮膚上,則出現如麻疹樣的紅點,稱為“紅痧”;若邪毒蘊於肌肉血分之間,全身脹痛且出現黑斑,稱為“烏痧”;若在夏秋之間,人體感受穢濁之邪,阻塞於內,出現腹痛,稱為“痧脹”;冬春兩季,疫毒之氣蘊於肺胃,出現咽喉潰瘍,稱為“爛喉痧”。總之,痧證為四時不正之氣,毒氣外發所造成的多種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特征為有痧點和酸脹感。
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痧證的產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許多疾病在其發病過程中,由於細菌、病毒等致病因素的侵害,產生毒素及毒性的物質,用刮痧術刮拭皮膚特定部位,使皮下充血,毛細血管破裂,產生自身溶血,使穢濁之氣由裏出表,體內邪氣宣泄,滯留於體內的毒素排泄出來,所以可以見到黏膜及肌膚之下呈現充血或充血點,狀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積聚成片,或融合成斑塊。就是說,當疾病發生時,人體的免疫細胞與細菌病毒對抗,產生的病理代謝產物在體內瀦留,使毛細血管通透性異常,因此刮拭時就有痧的出現。
正因如此,刮痧療法的效應機製可以理解為:1.神經刺激效應。當疾病發生時,通過刮拭手段對一定的經穴部位或人體某個局部進行一定程度的刺激可以產生疼痛效應,使人體神經末梢或感受器產生效應,通過神經體液調節的傳遞,對中樞神經係統發出信號,通過中樞神經的分析綜合,對機體各部功能產生協調作用,並達到新的平衡;2.溫熱效應。由於刮拭局部區域,使局部區域產生熱效應,局部區域的微血管和毛細血管擴張,致局部區域的血容量和血流量增加,有利於受損組織的修複、更新與功能的恢複,重新建立起人體順應自然生理循環的醫療保健效應。以上效應共同作用,使病變器官、組織及細胞得到營養和氧氣的補充,使全身血脈暢通,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使汗腺充血而達到開泄腠理,病邪達表而解的效果,周身氣血暢通,人體損傷細胞重新活化,使得五髒六腑達到平衡協調,人體恢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