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動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 1)

【教學重點】

在課程的第一章主要是使學生掌握動畫的基本理論。

【教學內容】

本章的內容主要是闡述動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動畫的運用範圍以及動畫的起源。

在說動畫的基本概念之前,首先要糾正一個概念,那就是“動漫”。“動漫”這個詞從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開始頻繁出現。20世紀90年代後期全國各地相關的雜誌開始湧現,如《動漫時代》、《夢幻總動員》等,這也是當下國家扶持動漫產業的一種表現。但是,這裏麵始終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剖析清楚。

所謂“動漫”,其實應該是兩個行業,“動”就是我們所說的動畫,“漫”當然也就是漫畫。而動畫和漫畫是兩個不同的行業,它們有著一些共同點,可以相輔相成,互相改編。但是,它們始終是兩個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兩個不同的產業,從製作方法和人材培養方式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本書的書名叫《動畫概論》,因此,我們要講的是動畫。

什麼是動畫?這是一個到現在已經逐漸模糊的概念。動畫這個詞源於“anima”,在拉丁語中是“靈魂”的意思,而“animare”則有“賦予生命”的意思,“animat”表示“使…活起來”;由此演化出了現在我們用來表示動畫的英文單詞—animation。

首先我們從宏觀上來說“動畫”這個詞,它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可以理解為:一個動畫就是一個世界,它可以包含我們所認知的所有事物。在動畫的世界中,可以有在天上飛的超人,可以有從宇宙來和我們地球人類一起生活的外星人,可以出現關公戰秦瓊,也可以出現古代恐龍對外星怪獸,可以說,隻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在動畫中做不到的。

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動畫是一個作品,每一個作品就是一個生命,是我們用語言和動作賦予了這個作品生命,讓它活了起來,生動地把它的含義表達給每一位觀眾。

最簡單的理解方式是我們可以理解為:動畫就是“動起來的畫”,但是隨著時代與技術的發展,這個概念又有了新的變化,因為動畫中有著合成動畫的存在,也有著三維動畫的存在,所以現在我們理解為:動畫是人為製作的,通過一係列的與自然界運動規律一致的動作和語言向我們表達一種或多種意思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與電影一樣,屬於視聽藝術範疇。聽起來,這個概念和電影的差不多,但是有個關鍵性的不同點,電影是由人來出演和拍攝,而動畫是人為製作完成。

動畫的動,其實是基於視覺暫留原理,1824年英國的彼德·羅傑在他的著作《移動物體的視覺暫留現象》一書中就闡述了在物體被移動前,其形象在人眼的視網膜上可有大約0.1秒的停留這一現象。意思是說,人眼有暫時的記憶功能,但是時間非常短,大約隻有0.1秒。而動畫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在這0.1秒左右的時間內快速切換畫麵,就有可能讓肉眼感覺到前一個畫麵還沒消失,下一個畫麵就進入視線,使畫麵得到重疊和連續的效果。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在一張紙板的正反麵,一麵畫鳥,一麵畫鳥籠,然後用兩根繩子拴住紙板的兩邊,用手指撚動繩子,使紙板快速轉動起來,這樣我們所看到的畫麵就是鳥被關入了鳥籠之中,這就是視覺暫留原理的體現。動畫正是在這個原理上產生並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