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 以技術形式分類(1 / 3)

【教學重點】

本章主要是使學生了解各種不同類型的動畫。

【教學內容】

本章的內容主要是從技術形式、傳播途徑和用途三個方麵分別對動畫進行了分類,詳細地介紹了各種不同的動畫形式。

2.1.1 平麵動畫

1 手繪動畫

1915年,美國人艾爾·赫德發明了在賽璐珞片上分層繪製圖案的方法,同樣的背景與靜止的部分不用再重新繪製,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這是世界手繪動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成為了之後商業動畫的主要製作方法。賽璐珞主要是由透明醋酸纖維製成。動畫工作者先在紙上繪製,再經由拷貝台的透光,將圖案照描到賽璐珞片上。同時上色與繪景,最後逐格拍攝。

但是隨著20世紀後期電腦技術的發展,通過電腦來製作動畫的方式比用賽璐珞片更加節省成本。將手工繪製的圖掃描到電腦中,用軟件來上色,再用後期軟件合成,大大減少了製作成本。而TOOM BOOM STUDIO等二維無紙動畫軟件,可以將動畫與原畫直接通過手寫板繪製在電腦中,這無疑又一次降低了成本。由於二維手繪動畫直到現在都是主流的動畫製作方式,所以優秀作品數不勝數。中國在1941年由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三兄弟製作了中國的第一部長篇有聲動畫《鐵扇公主》。而後這部影片傳到日本,日本的“動畫之父”手塚治蟲當時還是醫生,看了這部動畫之後“棄醫從畫”,並製作出了《鐵臂阿童木》等多部優秀動畫。中國還有《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著名手繪動畫作品,而日本也有《機動戰士高達》係列、《鐵臂阿童木》係列、《名偵探柯南》等著名手繪動畫,美國則有《變形金剛》、《獅子王》、《美國正義聯盟》等優秀手繪動畫。另外,在英國、德國、捷克、印度等國家都有著自己的優秀手繪動畫作品。

2 水墨動畫

20世紀60年代,中國誕生了一種新的動畫片,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麵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它以中國水墨畫技法作為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造型的表現手段,運用動畫拍攝的特殊處理技術把水墨畫形象和構圖逐一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形成具有濃淡虛實效果的水墨畫影像動畫片。這就是中國水墨動畫。

1960年1月31日,陳毅副總理參觀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會”時,對美術電影工作人員說:“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了。”同年2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立了由阿達負責人物和背景設計、呂晉負責繪製動畫、段孝萱負責拍攝和洗印技術的試驗小組,經近三個月的時間,使水墨動畫片斷試驗獲得成功。1961年7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功地攝製了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宣告了中國水墨動畫片首創成功,該製作技術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中國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962年,茅盾看了這部影片,寫下詩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複清新,榮寶擅複製,往往可亂真。何期影壇彥,創造驚鬼神。名畫真能動,潛翔栩如生。柳葉亂飄雨,芙蕖發幽香。蝌蚪找媽媽,奔走詢問忙。隻緣執一體,再三認錯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認識不全麵,好心辦壞事。莫笑故事誕,此中有哲理。畫意與詩情,三美此全具。”這部動畫片1962年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1961年獲瑞士第十四屆洛家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1962年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動畫節短片特別獎。1964年獲第四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78年獲南斯拉夫第三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一等獎。

1963年的《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國江南景色:小橋流水、楊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風光。並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現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高山峻嶺和飛流千尺的氣象,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個影片充滿詩情畫意,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放牧圖,也是一首質樸雋永的田園詩,又是一曲娓娓動聽的交響樂。畫麵優美,意境深遠,節奏流暢,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影片完成不久,極“左”思潮使影片不能與觀眾見麵,在片庫禁閉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後,立即受到國內外的一致讚揚。1979年獲丹麥第三屆歐登塞城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1980年,我國著名美術片導演和漫畫家特偉去美國講學時,帶去《牧笛》,美國觀眾看了後發出陣陣掌聲,說:“實在太美了”“簡直是奇跡”“這真是完全中國式的動畫片。”1981年日本動畫協會舉辦“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時,觀眾看了《牧笛》後,深感驚訝。一位日本動畫人士在留言簿上寫道:“當聽到水墨畫能動起來,簡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後,真是大吃一驚。這樣的作品,是用什麼技術做的呢,確實難以想象。能夠把水墨畫製成動畫片,表明了中國人民對自己傳統藝術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隻能說是‘了不起’。”之後,中國水墨動畫的製作方法就成為了中國國家機密之一。

1983年,中國又製作了一部經典水墨動畫《鹿鈴》,該片於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獎、蘇聯第十三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特別獎。

3 剪紙動畫

剪紙片是在借鑒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中的皮影戲和民間剪紙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美術電影片種。它以平麵雕鏤藝術作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現手段,製成平麵關節紙偶。環境空間由繪製的紙片及貼在玻璃板上的前後景構成。拍攝時,將紙偶放在玻璃上,用逐格拍攝的方法把分解的動作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形成活動影像。

1956年,萬氏三兄弟之一的萬古蟾受內地動畫電影創作發展的感染以及政府對動畫事業重視的感召,從香港返回上海進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工作,他要實現早就產生的一個設想——拍攝剪紙動畫片。這一想法與當時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要大力發展民族風格動畫片的想法不謀而合,立即得到時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廠長特偉的大力支持。1957年初,萬古蟾帶領陳正鴻、詹同、劉鳳展、謝友根、車慧及杜春甫、胡進慶等組成剪紙片試驗小組,開始籌拍剪紙片,他們第一次試拍沒有成功,操縱時人物沒有定位,所以拍出的人物動作很抖動。1958年初,開始第二次試拍,由於接受了第一次試拍的教訓,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豬八戒吃西瓜》這部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終於在1958年9月試製成功。

“財主胡刮皮家的童工小虎子整天挨打挨罵,夜裏還要不停地挑水。一次,他發現一個身穿紅圍兜的娃娃在井邊玩耍,便與他成了好朋友。娃娃看到小虎子被財主打得傷痕累累,為了幫他還清欠債,獲得自由,便送給他一株大人參。”這就是我國著名動畫製作人萬古蟾先生在1961年攝製的剪紙動畫《人參娃娃》中的情節。

這部動畫片很有中國特色,故事內容很傳統,通過人參娃娃懲罰財主胡刮皮的小故事,來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的傳統美德。人物造型運用中國最傳統的剪紙形式,逼真可愛,人物個性都很鮮明:人參娃娃白白胖胖,討人喜歡,配音清脆悅耳,天真的聲音把孩子的童真、善良、可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他人物造型也同樣別具特色,加上故事情節的效果,在營造出緊張氣氛的同時也使人感到風趣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