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僅10歲的少年,孤苦伶仃地走在漫無邊際的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卻沒有人在意一個孩子的痛苦。
他自幼家貧,父母雙亡,在斯德哥爾摩,算是兩極分化的窮苦一極。他曾經被人送到孤獨院裏去接受封閉式的“幸福”生活,但他更喜歡自由,他逃了出來,但在跳離牆頭時,失去了屬於自己的鞋子。
他在垃圾堆裏,有幸撿到了一雙破爛的布鞋。但鞋子大了許多,他隻能將就著穿上,由於鞋子大地厲害,他的腳像槳,而鞋子像一艘小船,他穿著十分難受,並且成為自己尋找食物與生存的障礙。比如說他去富人區裏接受施舍,鞋子會在關鍵的時刻脫離自己的身體,他低下頭去整理鞋子時,食物早已經被“競爭對手們”一掃而光。
孩子發誓:一定要找到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
三天後的一個黎明時分,一個富家的孩子扔出來一雙半新的皮鞋,他欣喜若狂地換掉了舊鞋,但遺憾地是,鞋子有些小,擠的他的腳十分難受,但體麵的問題已經迎刃而解了。
孩子路過一家百貨店,他相中了櫥窗裏的一雙鞋子,他做了認真地比對,這雙鞋子是富貴的象征,如果自己穿上這雙鞋子,再次出入於富人區,一定會得到景仰。
可是他沒有錢,他想到了搶。腳下的鞋子早已經將自己的腳磨出了血泡,他一怒之下,扔掉了鞋子,幹脆躲在角落裏等待晚上打烊的時間,因為那個時候,也是店主最麻痹大意的時候。
晚上九時許,孩子趁一個良機,盜走了那雙可愛的迷人的皮鞋,果然號碼適合自己。他喜出望外地穿在腳上,煞有介事地找了麵鏡子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他學著富人的模樣長時間的學著走路,覺得有八分像了,便從貧民窟裏找到了自己的破落衣櫃,換了件算得上體麵的衣服,配上這雙搶眼的鞋子,他儼然成了一個富貴中人。
他出沒於一場晚會,並且說出一個富人的名字,說是他請自己過來的。他與富人們握手,在餐廳裏高興地喝酒、吃菜,故意學紳士一樣作秀,不敢高聲語。
但很快孩子發現自己舉止十分低俗,動作像個乞丐似的醜態百出。餐廳的服務員很快發現混進來一個壞家夥,隻知道吃與喝,不知道如何應對大家的詢問?
孩子被趕了出來,他突然間發現:表麵的浮華於心難安。自己始終沒有找到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這雙偷來的鞋子並不適合自己。
這個叫海寧的孩子,憤怒地扔掉了這雙新皮鞋,從此後躲在貧民窟裏拚命地苦讀。有些書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有些是乞丐們的存品,或者是在無人問津的廢報市場上以低廉的價格買來的,他自幼喜歡文學創作,隻是礙於貧窮影響了前途罷了。
18歲那年,海寧.曼德勒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意大利鞋》,作品簡直是自己童年的真實寫照,通過不同鞋子的轉換,以及身份的不同,而對鞋子產生產生不同的看法以及文化認同。
小說一經推出,萬人空巷,人們爭相購買這部描述離奇的小說作品,整個歐洲轟動一時,英國、法國以及德國的報紙紛紛連載,海寧取得了成功。
如今,海寧.曼德勒已經成為一位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風格瑰麗奇特,匪夷所思,作者大多謳歌了貧民階層的辛酸生活,簡直是一部瑞典的中下階層史。
海寧孤單一生,在晚年卻意外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個女士郵給他一雙精巧的鞋子,而這雙鞋子,揭開了他晚年的幸福儲蓄罐。鞋子十分適合海寧,而海寧與這個女士卡奇的愛情故事,更是傳為佳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有些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而有些人傾盡一生,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坐標與方向,但鞋子是否適合,隻有腳知道,隻有自己知道。
不管如何,腳踏實地才是人間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