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就站在那兒,默默地念著咒語。但是,他的內心仍然非常恐懼。火辣辣的太陽烤得他頭暈目眩,他隻是在急切的盼望著日落。結果,還未等到日落,他就暈倒在山上。
他被人送入山下的醫院救治,醫生們經過檢查後發現,他是因為中暑暈倒的。待他醒過來之後,醫生問他中暑的經過。他告訴醫生,他在山上遊覽時可能是被毒蟲咬了。醫生聽完後,竟哈哈大笑起來。然後,醫生才告訴他,毒蟲隻是一種傳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自己的能力打敗的,而是被我們想象中的恐懼打敗的。恐懼是一種很容易傳染的病菌,也許事情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壞,但是恐懼的病菌一旦進入你的身體,你就會變得憂鬱和怯懦。
恐懼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的心理狀態,恐懼也是人類生存下來的一大功臣,因為有了恐懼,人類才能學會趨利避害,才會注意保護自己。但是如果我們過度的恐懼,就會變成草木皆兵,任何時候都害怕,任何問題都要逃避。
想要讓事情全麵地呈現在我們的情緒麵前,我們就要學會用正確的態度看待這些問題,那正確的態度都是些什麼呢?
(1)快樂需要你主動出擊。
追求快樂之道,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快樂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既非一份禮物,也不是一項權利;你得主動尋覓、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當你領悟出自己不能呆坐在那兒等候快樂降臨的時候,你就已經在追求快樂的路途上跨出了一大步。
(2)一個問題有很多答案。
每一件事都有很多麵,不光是隻有你死心眼認定的那一個。對事物應采取彈性的態度,不要冥頑不靈,記住任何最好的事都不一定隻有一個。當然這並不是要你放棄實際、可行、夢寐以求的目標,而是鼓勵你全力以赴,尋找多種適合你的方法,讓夢想變為實現。
(3)隻跟自己比。
從我們懂事以後,我們就感受到“成就”的壓力,這種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強烈。因此年輕人處處想表現優異,以為自己一定要十全十美,別人才會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一旦發覺自己處處不如人時,就開始傷心、自卑,結果當然毫無快樂可言。
所以你應該用自己當衡量的標準,想想當初起步錯在哪裏,如今有無進展。如果你真的已經盡了力,相信一定會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
(4)關心周圍的人、事物。
假如你對某些人、事、物很關心的話,你對生命的看法一定會大大的改觀。如果你隻為自己活,相信你的生命就會變得很狹隘,處處受到局限。自我中心的人也許會不斷地進步,但是卻永遠不易感到滿足。
(5)不要太自信,也不能無信心。
過分樂觀的人總以為自己一定能達成所有的目標,因忽略了沿途的險惡,極端悲觀的人老是認為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不敢邁步向前。這兩種人都因此失去了許多機會。
選定目標時,態度要客觀,判斷要實際,不要太有把握、掉以輕心,也不可缺少信心、畏首畏尾。
(6)步調放慢一點才能享受沿途的風光。
你可能從早到晚忙這忙那,像個時鍾似地團團轉。可是當你停下來思索片刻時,會不會覺得不太舒服,不夠滿意呢?很多人隻在乎結果,卻失去了享受成功過程的機會,慢慢的走既能享受風景又能獲得成功,這樣不是更圓滿一些嗎?
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隻有相對的完美,不要為所謂的不完美去消耗和浪費我們寶貴的時光。人生中的許多事情不是因為完美才值得回憶,恰恰是因為缺憾才值得感動。把因不完美遺憾從心裏刪去,你會減輕許多生活的負荷。
這個社會、人類曆史從古到今從來都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所以我們也沒必要刻意要求自己完美,而且我們也永遠都不會完美。做人不要因為不完美就灰心喪氣,不要因為不完美就不敢展示自己,不要因為不完美就不願和別人交流,時刻告訴自己,不完美也是一種美。
我們嘴裏如果一直有一塊糖,時間長了,你就感覺不到甜是什麼味道了。歌德曾經說過:“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達到十全十美的這種願望,則是人類的尺度。”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完美是人自己主觀想象出來的,是美好願望,但願望終究不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