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話說到點子上
做到要言不繁,說話時應多用短句,少用長句。短句易說易聽,簡潔有力,活潑明快。由於簡潔有力,就可以表現激昂的情緒,堅定的意誌。由於活潑明快,就可以幹脆地敘事。這不為別人,更為自己。
人的一生中,想有好的人脈和好的生活必須有好的溝通方法,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時間就是一切,短小精悍、要言不繁的話語可謂價值千金。
多年以前,一位哲學博士和一個年輕時曾在英國海軍服役過、豪爽而粗魯的家夥,一同進了我們紐約的一個訓練班。這位儒雅的學者是位大學教授;而他的那位曾經遨遊七海的同學卻隻是街旁的一名流動小攤販。但是很奇怪的是,在這個演講研習班中,那位流動小攤販的演講卻遠比這位大學教授更能吸引人。
為什麼?這位大學教授措辭優美,台風溫文儒雅,講話有條理且清清楚楚;但他的談話缺少了一項基本要素:細節。他的談話太不明確,太過空泛了。那位流動攤販卻正好相反。他開口之後,就立即觸及問題的核心。他演講內容很明確,而且很具體、實在。這種特點,加上他充沛的男子漢活力,以及生動的細節,使得他的演講十分吸引人。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因為它說明了隻有說話具體而明確的人,才能具備吸引別人興趣的能力。
哈裏·杜魯門說過,一個字能說明問題就別用兩個字。說話要簡潔,語言要精煉,這樣才能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裏與說話者進行有效的溝通。簡潔精煉的話語,包含著說話者高度濃縮了的思想感情、智慧和力量,它給人以明快有力之感,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講話要精練,字字珠璣,簡潔有力,使人不減興味。冗詞贅語,嘮叨囉唆,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
恩格斯指出,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曆史上不少演講大師惜語如金,言簡意賅,留下珍貴的篇章。比如: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堪稱要言不煩、短小精悍的典範。他的演說全文僅僅十個句子,但是,演講重點突出,一氣嗬成。林肯的演說辭大約600字,從上台演講開始,到演說完走下台,前後用時不到3分鍾,卻贏得了台下一萬多名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色,並轟動了美國和全世界。當時,有媒體評論道:“這篇短小精悍的演說是無價之寶,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辭精練,字句樸實,行文完美無瑕,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假如你的講演聽上去像是世界年鑒,你便無法持久地掌控台下聽眾的注意力。選個簡單的題目,像是《黃石公園之旅》什麼的,不過千萬不要對園中每個景色都想說上一些,那樣的話,聽眾無異於是被你挾持著,以令人頭暈目眩的速度,由這一點奔至另一點。最後,存留在腦海之中的隻剩下一些模糊的瀑布、山嶺和噴泉。而應該把自己限定在公園的某一方麵,例如野生動物或溫泉,這樣,便可以有時間推展出如描似繪的生動細節,使得黃石公園以鮮亮的顏色與無窮的變化活現於眼前,這場演講該會是非常令人難以忘懷的。
這個道理用於任何題目都是適合的,不管它講的是銷售術、烤蛋糕、減免稅賦或者是飛彈,都一樣。開始之初,必得先加以限製和選擇,把題目縮小到某一範圍內,以便適合自己使用的時間。
在短短的不超過5分鍾的講演裏,隻能期望說明一兩點而已。長些的,在可以達到30分鍾的講演中,演說者如果是想包含四或五個以上的主要概念,也是很少能夠成功的。
讓聽眾與你“零距離”接觸
演說時最重要的,必須一開始就有立刻抓住聽眾興趣的力量。不要聽眾覺得你演講的是多麼高深莫測的語言,就要在介紹觀點之前,找到一個完美的契合點,讓觀眾與你“零距離”接觸,如此才能充分調動起聽眾的積極性。
著名的演講家羅素·康威爾曾經參加過6000多場演講,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演講辭是《如何尋找自己》。你可能會想,重複這麼多次的演講,應該已經根深蒂固地刻在演講者的腦海裏了,演講時的字句音調應該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