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有一個適合有益真菌生長的微生物發酵環境,屬於氣候上的微生物發酵帶。要利用這一資源創造社會與經濟效益,研究開發發酵產品與項目,搞活湘西經濟,造福一方百姓。拓展發酵酸奶產業,重振保靖醬油產業;打好富硒“牌”,在現有富硒獼猴桃的基礎上做好富硒茶、富硒煙、富硒百合、富硒柑橘等果蔬的開發檢測,培育出含硒適當的保健型果蔬新品;加大對獼猴桃、杜仲果籽和青花椒籽中亞麻酸的開發利用。
(四)建立健全基地組織管理體係,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體係建設
成立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明確小組成員,並以政府文件下發各有關單位,文件要明確小組成員的具體職責,並建立相應的崗位責任製,定期召開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會議,製定基地管理製度,對標準化的基地建設進行全麵部署。
將國家命令禁止使用的農藥清單下發到各生產部門,並要求張貼上牆,聯合執法大隊對基地內生產投入品市場進行監督檢測和抽查。製定生產基地農業投入品管理辦法、農業投入品公告製度,定期公布基地內允許使用、禁止使用的農藥名單,提倡生物防治和使用生物農藥防治,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按照國家《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使用農藥。為了堵塞管理環節上的漏洞,建立生產基地建設監督管理辦法,推行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製度,規定每月至少安排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對基地的投入品使用、產品質量、建設環境和生產過程進行抽查或監督檢查。同時還可設立舉報監督電話,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生產質量安全管理的責任意識。
(五)狠抓基地員工的技術培訓工作
每個生產基地要配備技術指導員,指導基地的生產工作,確保生產質量。采取聘請專家授課等形式,對基地生產管理人員、技術推廣員進行培訓。加強對培訓記錄的收集整理,舉辦各類培訓班,下發技術資料。加強病蟲害預報預測,組建專業化防治隊,搞好病蟲害的防治。
三、挖掘民族性、特色性的文化資源,抓品牌建設
民族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現代的社會,越是具有地方性,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是能吸引到觀眾,正所謂“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商品包裝既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種物質上的傳承載體,這是現代一個很具有特色的表現形式。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品牌可以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湘西州少數民族特色鮮明,民族文化資源深厚,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突出,民族特色食品開發前景優越,抓住湘西州民族特色的優勢,建設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食品品牌。品牌建設分三個階段形成,即規劃階段、建設階段、形成階段,根據湘西州地區特點具體規劃建設。
(一)規劃階段:挖掘特色食品背後的民族文化內涵
湘西州民族文化資源豐厚、獨特,要依托該州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建設湘西州特色食品產業。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地域文化優勢,與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相結合,突出地域性與民族性。立足於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開發民族特色食品產業,注重精神享受,注重文化內涵。特別是在文化特色上做文章。抓住該州綠色、有機、環保的優勢,做強做響湘西椪柑、湘西獼猴桃、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湘西金葉、龍山百合等品牌。湘西不僅能出好酒,利用大米發酵釀造的吉首河溪香醋、利用大豆發酵製造的原保靖醬油、以及湘西的酸菜、醃製品、臘製品等也都成為了湖南獨特的風味食品。
(二)建設階段:抓品牌建設
湘西州擁有藥材2000多種,有“中藥材寶庫”之稱,可以主打“民族製藥牌”產品。湖南湘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土家族成藥的民品企業,2007年時年銷售收入4000萬元,稅收100多萬元,到2012年時,企業員工達268人,年銷售收入1.95億元,稅收900多萬元,有四種發明專刊,擁有藥材種植基地2.5萬畝,能帶動5000戶農民脫貧致富。
以中藥材開發為基礎的生物製藥業和民族醫藥開發已嶄露頭角,把生物製藥業打造成優勢產業,重點是抓好青蒿、百合等藥效突出、經濟價值較高的中藥材規模基地建設,充分運用新興生物技術精深加工中藥材。重點扶持湘泉製藥等現有醫藥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打造一批發展前景好、市場競爭力強、品牌認知度高的名優品牌。
辛女廣場是沅水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瀘溪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體,定位以盤瓠辛女文化為載體,進一步展示了瀘溪人民勤勞、勇敢、團結、堅貞的精神風貌,彰顯出瀘溪本土文化與社會和諧共同發展的主題。以“辛女”命名的有辛女岩、辛女溪、辛女庵、辛女潭、辛女灣、辛女廟、辛女祠,辛女廣場是瀘溪縣城市建設標誌性工程之一,位於沅水江畔。更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曆代墨客騷人詠辛女岩詩詞不計其數,成為一大文化奇觀。浦市鐵骨豬曆史悠久,“辛女”牌浦市鐵骨豬臘製品和“辛女”牌“洗溪豆腐”借助當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發展前景可觀。
(三)形成階段:開展品牌的宣傳服務
利用好《中國民族》、《中國民族報》、《民族論壇》、《團結報》、湘西州電視台等宣傳媒體,為民族特色食品提供高質量、有深度的宣傳報道,擬在《團結報》或湘西州電視台開辟“湘西州民資特色食品”專欄或係列專訪欄目,以加強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的宣傳力度。
我們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渠道進行推廣。建設多家連鎖店,實現無縫化覆蓋並大力宣傳品牌。隨著湘西州品牌產品的建立,利用地緣優勢,在合理範圍內盡可能多的增加銷售網點,率先在長沙市、吉首市、張家界市、懷化市、銅仁市以及州內7縣城區的商場、大賣場、連鎖超市等,在這些場所設置明顯標誌的專賣店或專櫃。提升企業市場基礎地位的同時借助媒體大力宣傳產品,提高品牌知名度。
四、加大科研力度,抓技術建設
(一)加強科研團隊建設
推廣最適宜、最優秀的品種,同時開發特色鮮明、效益較高的地方品種,實現引進選育和自主研發雙輪驅動。推進產學研結合,力推好品種、好技術、好模式,開設特色食品生物技術學科,加強特色食品相關學科建設。注重培養高級科研和技術人才,製定高級科研人才培養計劃,同時把先進高端的生命科學和應用聯係在一起。
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在“立足區位,強化特色,服務地方”的科研發展理念的基礎上,以吉首大學為依托,積極探求校企合作之路,構建科技創新體係,紮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產學研結合。利用科技創新的手段,結合資源做科研,轉化成果為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理念,為州委州政府引領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科研支撐。通過科研力量,將傳統農產品提質增效,形成良種選育與栽培、貯藏與保鮮、綠色食品精深加工一直到醫藥保健品開發整個係統的產業鏈。可以讓本科生、研究生在這些企業下進行教學實習、科技創新以及本科論文、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