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經驗借鑒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特色食品產業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及當地政府的高度關注。湘西州具有氣候上的微生物發酵帶、土壤中的富硒帶以及植物群落的亞麻酸帶,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得天獨厚。但由於各種原因,並未發揮出其應有的經濟價值和市場潛力。當前在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支持湘西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快湘西特色食品的發展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縱觀古今,曆覽中外。國內外其他地區的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形勢良好。各個地方政府把本地區的特色食品產業作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產業,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而分析和總結國內其他地區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經驗,對促進湘西州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如:新疆地區、河南地區、貴陽地區、雲南地區,等等。
(一)新疆地區
新疆是農業和資源大區,區域特色優勢明顯,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積極發展新疆特色產業,形勢頗好。新疆土地光熱資源豐富,國土麵積大,生態區類型多樣,農業生產氣候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量大,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有利於瓜果等農作物的種植。 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交通困境日趨緩解,對公路、鐵路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也將逐漸加強大大加快了特色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速度, 促進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區內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特殊的民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其作為絲綢之路的中樞,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了解新疆文化,有利地帶動新疆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創建和品牌的經營。另一方麵積極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曆史機遇,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落實,使新疆再一次麵臨著大好的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技術,研究了不同的栽培模式應用於生產,葡萄保鮮、製幹技術、紅花係列產品加工技術、哈密瓜脯、杏脯加工技術等深度開發、加工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新疆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在基本模式:以特色產業為基礎,整合現有同類產品品牌;以新疆民族文化為重點,宣傳和帶動民族特色食品品牌的創建;以科技為動力,推動民族特色食品品牌的管理;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積極發展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化經營。
(二)貴陽地區
貴陽市涉及的主要農產品有畜、禽、辣椒、玉米、大豆、菜籽、花生、薑、蔥、蒜等 10 多個品種,通過深度加工轉化,形成了 10 多個門類的上百種特色食品。在重點支持現有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大品牌和高新技術,推進特色食品產業結構的優化;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傳統風味產品,開發新的特色食品並使之形成產業;將老幹媽公司培育成為產品豐富、年產值超 50 億元的大型特色食品加工企業;將三聯乳業培育成優勢突出、競爭力較強、年產值 5 億元以上的企業;著力打造一批年產值 5000 萬元左右的地方特色企業。
貴陽市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在粗加工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深加工,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係列,實行特色產品品牌戰略。
(三)河南地區
河南早在1990年就開始培育特色食品產業,但在1993年至2002年這十年裏,發展較慢,品種較少。且由於特色食品價值難以被消費著感知,品牌影響力小。後根據各個區域地理環境的不同,因地製宜,揚長補短,加強區域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生產協會主導,科技示範園區型等多種產業鏈組織模式。建設食品生產基地,如漯河市依托龍雲集團等蔬菜生產加工企業,實施“龍雲工程”,建設以無公害蔬菜為主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通過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在此過程中河南海枯農業集團成為市場的有益探路者。
河南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模式:(1)培育龍頭企業,建設生產基地;(3)打造著名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四)雲南地區
雲南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重點培育了以煙、糖、橡膠和茶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近年來,雲南省依托“綠色雲南”的資源優勢,加大對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培育、認證和宣傳力度,一方麵把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各類優質農牧產品基地建設結合起來,按照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體係等綠色無公害食品生產要求建設基地;另一方麵,雲南省對獲得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的企業給予獎勵,進一步規範了雲南省農產品生產企業標準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打響了雲南農產品的“綠色品牌”。
雲南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1)政府加大資金扶持,鼓勵和引導食品企業的發展;(2)順應綠色食品潮流,開發綠色食品,保證產品綠色安全;(3)抓綠色雲南的品牌建設。
二、著力進行綠色食品開發,抓基地生產建設
(一)把握綠色食品潮流的契機,開發綠色食品
響應綠色食品的潮流,加強特色產業培育,發揮地區優勢資源,集中生產提高質量。湘西州浦市鐵骨豬,骨骼堅硬如鐵,肉製鮮紅,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鋅、磷等營養成分,蛋白質組成成分中,賴安酸含量豐富。一生長期12個月以上,不打針不吃藥,不吃含有添加劑的飼料,半野生放養,隻吃米糠和青料。無抗生素、生長激素,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八項營養指標超普通湘西黑豬10%以上,臘製品采用生木雜柴烘烤,清洗包裝過程沒有使用任何化學清洗劑。所以湘西州在發展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的同時,不能忽視這一食品資源的建設,把這一特色食品做大做強。
(二)新建瀘溪縣浦市鐵骨豬生產基地
加強特色產業培育,發揮地區優勢資源,集中生產提高質量,發展壯大一批具有湘西州特色的優勢產業基地。浦市鐵骨豬曆史悠久,原產地湖南瀘溪縣浦市鎮,是湘西黑豬的“老祖宗”,湘西黑豬三大品種之一。2006年,浦市鐵骨豬列入國家級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2010年4月1日,榮獲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地理標誌。浦市鐵骨豬,骨骼堅硬如鐵,肉製鮮紅,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鋅、磷等營養成分,蛋白質組成成分中,賴安酸含量豐富,享有“湘西黑珍珠”的美稱。鑒於瀘溪縣的浦市鐵骨豬臘肉的發展前景,要在瀘溪新建鐵骨豬保種場,大規模繁殖仔豬,新增養殖戶,為將浦市鐵骨豬變為湘西農民新一個脫貧致富的產業出點力。
(三)擴充已有生產基地的規模
力爭全年新擴良種茶、商品蔬菜基地、優質獼猴桃基地、優質百合基地、中藥材基地,椪柑品種改良。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做到有標可依、有標必依、降標必究,辦好一批高品質的產業標準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