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樂觀開朗人人愛(1)(2 / 3)

為此,我們青少年要想生活得更精彩,就必須充分認識到樂觀的巨大意義和價值,培養自己的快樂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正確地追求快樂。

第一,學會樂觀思維方式,學會調節認知。快樂,一方麵取決於客觀實際,另一方麵則取決於認知、思維方式。如果我們覺得自己過得不幸福,就會感到不幸;相反,隻要我們心裏想快樂,則真的會快樂。很多時候,快樂並不取決於自己是誰,在哪兒,在幹什麼,而取決於自己當時的想法。比如,兩個人從同一個窗口往外看,一個人見到的是泥土,一個人見到的是星星。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也說:“人類不是被問題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所困擾。”英國傑出的戲劇家莎士比亞也說:“事情的好壞,多半是出自想法。”作為青少年,如果掌握了樂觀思維法、光明思維法,人生萬事萬物都能夠使我們快樂。

第二,追求豁達、樂觀,矚目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如果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一個心態健康的人,就會思想高潔,行為正派,就能自覺而堅決地摒棄肮髒的想法,不與邪惡者為伍。這個世界是我們大家創造的,因此,它屬於我們每一個人。而真正擁有這個世界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擁有快樂的人,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擁有快樂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

第三,享受生活中每一次喜悅,讓自己快樂。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無論多忙,我們總有時間選擇兩件事:快樂還是不快樂。早上起床的時候,也許自己還不知道,不過我們的確已選擇了讓自己快樂還是不快樂。

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中不見得有機會可以贏得大獎,大獎總是保留給少數精英分子的。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有機會得到生活中的各種小獎,如一個擁抱,一個親吻!

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小小的喜悅,也許隻是一杯冰茶,一碗熱湯,或是一輪美麗的落日。同時,更大一點的單純樂趣也不是沒有,生而自由的喜悅就夠我們感激一生的了。這許許多多、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這些小小的快樂,讓我們的生命更可親,更可眷戀。

如果生命的大獎落到我們頭上,請務必心懷感激。但即使它們與我們失之交臂,也無須嗟歎。盡情去享受生命的小獎吧!昨日的英雄隻是今日的塵土,生命的大獎隻是雪泥鴻爪,瞬間消逝,但是那些小小的喜悅卻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人生的大喜畢竟少有,可是隻要我們睜大眼睛與心靈,到處都可以發現那些小小的快樂的事。

情感解密:真正的快樂源於知足

快樂是在內心,而不是外表。真正的快樂就是知足,發自內心的喜悅。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人生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快樂,就像我們小時候讀到的童話故事人物一樣,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他們不要別的,隻要享受快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為貧窮所困,便向一位老者請教。老者問:“你為什麼困惑呢?”

年輕人說:“我總是這樣窮。”老者又問:“你怎麼能說自己窮呢?你還這麼年輕。”“年輕又不能當飯吃。”年輕人說。

老者一笑:“那麼,給你一萬元,讓你癱瘓在床,你幹嗎?”

年輕人搖搖頭說:“不幹。”老者繼續問:“把全世界的財富都給你,但你必須現在死去,你願意嗎?”“我都死了,要全世界的財富幹什麼?”年輕人繼續搖頭。老者說:“這就對了,你現在這麼年輕,生命力旺盛,就等於擁有全世界最寶貴的財富,你怎麼能說自己窮呢?”年輕人頓悟。

其實,快樂很簡單,年輕人的煩惱也許我們青少年曾經也有過。那麼,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多想想我們自己擁有的,就會知足常樂。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老者那樣分析問題,那麼我們都會成為樂觀的人,心靈開放的人,擁有快樂生活的人。追求快樂是人之本性,人要得到快樂,關鍵要有平常心。知足常樂,不知足而常怨。決定快樂的因素中,物質條件算是重要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重要的是心態。有知足的心態,就能常樂;不知足,一輩子都得辛勞,都得常怨。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隨時保持平常心,讓自己知足常樂呢?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事情。

第一,努力忘掉不愉快的事情。一些人之所以會產生不良的情緒,是因為他們遇到了生活中煩心的事情。所以,通過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暫時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忘掉,才能使自己以愉快的精神狀態麵對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