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不僅是一種修養、雅量、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具有容人之量是一種超脫,是自我性格力量的解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也是人類個性完善的體現。當我們具有了寬容的好性格,便能獲得人生中的喜悅。
成長點撥:做人要有寬容的胸懷
我國傳統儒家思想推崇“仁恕”之道,其中“仁”包含有“仁者愛人”的深邃含義,而“恕”則告訴我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做到“立人”和“達人”呢?答案之一就是寬容。
古語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寬容不僅僅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一種修養,它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博大的胸懷,作為青少年,我們要有寬容的胸懷,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性格更完美,生活更陽光。
那麼,寬容究竟是什麼呢?著名荷蘭籍作家房龍就曾引用大英百科全書中的解釋來說明:“允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念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對於我們來說,在生活中的寬容就是要原諒可容之言、饒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
在美國一個市場裏,有個中國婦人的攤位生意特別好,因此,引起其他攤販的忌妒,大家常有意無意地把垃圾掃到她的店門口。這個中國婦人隻是寬厚地笑笑,不予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清掃掉。
旁邊賣菜的墨西哥婦人觀察了她好幾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裏來,你為什麼不生氣?”
中國婦人笑著說:“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裏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越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裏,我怎麼舍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了?”
從此以後,那些垃圾便不再出現了。
其實寬容在有的時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學問,因為一些堅持,也許就會造成永遠的傷害。寬容地看待他人,就一定能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智者能容。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懷寬廣,越大度能容,因為他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也因為他發現:“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仁者能容。富有仁愛精神的人,也必是寬容的人。他心存恕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苛求於己,也不苛求於人。所以,與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寬容的人必多人緣、多快樂,自然也就多長壽了。
寬容是德。它饒恕所有令自己能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是是非非。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夠贏得了多少人。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我們會發現其實生活是簡單而美好的。
實踐表明: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新的台階;寬容是一種“營養素”,它能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從心理學角度講,我們要想學會寬容應從以下幾方麵做起。
首先,要學會寬容自己。寬容自己就是不苛求自己。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當幻想與理想的天平發生傾斜時,有的青少年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他們過高地期待自己,不切合實際地苛求環境,都會傷害自己,造成失望乃至絕望。這就要求我們青少年必須確立合理的需要和理想,把理想和要求鎖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始終保持著健康向上的情緒和心態。
其次,要學會寬容他人。寬容他人就是不苛求他人。在生活中,若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大失所望。事實上,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身的個性與特點,強人所難本身就是一種認知方麵的錯誤。他人是無法按照我們的個人意願來行為處世的。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友過程中正確把握自己,既不強求自己,也不苛求他人,更不把他人的評價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
再次,要學會傾聽。傾聽是對他人的尊重,會滿足對方自尊心的需求,贏得對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很多誤會、矛盾都是沒聽人家把話說完而造成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要學會傾聽,讓人家解釋。
最後,要學習忘記。人難免做錯事,當他人做了傷害我們的事情後,要學會忘記,讓春風重新沐浴心靈;然後是多看別人的優點,使交往變得簡單。與人交往要容忍同學、朋友的小缺點。人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害怕別人的指責,所以,我們不要總是批評、指責別人,而應該試著真誠地讚揚和欣賞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