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播種善良的種子(3)(1 / 2)

第六,學會遇事多與父母討論,並就如何行動達成協議。例如父母會擔心子女沉迷電腦而荒廢學業,如果能就玩電腦的時間和學業的平衡與父母達成協議,問題和分歧便能解決了。

總之,做任何事,我們都應該多與父母溝通、交流,從而縮短和他們的心理距離,感情有了,尊敬、孝順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心存感激:做個知恩圖報的人

我們每個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從小到大,每個環節,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父母的養育、嗬護、關愛,老師的啟蒙、教育,社會各方麵為我們提供的衣、食、住、行等,可以說,在我們的一生中,時時處處,都離不開別人給予我們的恩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許多人的幫助、關懷、愛護下長大成人的。

那麼,既然我們得到了這麼多人的關懷和幫助,我們應該怎麼來回報他們呢?

我們青少年,如果隨時做到心存感激,對人同情,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情緒,那麼,我們的心靈就會存有一份真與善,我們的內心也就能變得富足和善良,我們也就更容易形成善良的性格。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馬同學是怎麼做的吧!

小馬上小學時,有一次玩耍,不小心從雙杠上摔了下來,把胳膊摔傷了。老師、同學都很關心他,他很感動。父母教育他,要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幫助同學,表達感激之情。從此,他懂得了感恩的含義。

後來,小馬變得非常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希望工程”開啟那年,小馬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50元零花錢拿出來,寄給了“希望工程”慈善機構。不久,小馬收到了“希望工程”的精美明信片,他高興地說:“我的錢可以讓貧困的小朋友買書包和文具了!”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它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那麼,他就會將感恩化為一種充滿愛的行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從小過著比較優越的生活,可以說是在“蜜罐”裏長大的。在父母的眼中,是“心肝寶貝”;在家族成員中,是享有特殊待遇的“小皇帝”。這在青少年的幼小心靈上,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自己就應該受到寵愛,整個世界都應該圍著自己轉。

有人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長大的,更不懂得感激、感恩和回報。其實,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小時候背誦的這些詩句,講的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恩報德”,我們國家綿延多年的古老成語,告訴我們的也是感恩。

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人要是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感情基礎。學會感恩,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誨之恩,感激同學的幫助之恩,感激社會的關愛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幫助自己的人。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對父母要常懷感恩之心。是他們讓我們來到了這個充滿色彩的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真善美。從早上起來的一碗熱騰騰的牛奶,到一年四季被子床單的換洗,我們應該心存感激,應該感謝上天給了自己這麼好的父母,感謝父母給了自己健康的身體和一個完整的家。

老師給了我們知識,我們對老師要常懷感恩之心。是老師幫我們開啟了知識的大門,是老師讓我們懂得了在生活中如何對別人的幫助說一聲“謝謝”,是老師讓我們明白了受到別人的恩惠當湧泉相報,是老師從青絲到白頭在三尺講台上教書育人,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學生個個有出息。學生能常懷感恩之心就有用不盡的學習動力。

朋友給了我們友誼,我們對朋友要常懷感恩之心。朋友能與我們患難與共,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朋友能千方百計幫我們,給我們“打氣”,給我們信心,助我們跨過學習上各種各樣的障礙物,讓我們刻骨銘心地覺得,朋友的情誼終生難忘。隻有知道了感恩,內心才會更充實,頭腦才會更理智,眼界才會更開闊,人生才會贏得更多的幸福。懂得感恩的人,是勤奮而有良知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是聰明而有作為的人。

當然,感恩之情不僅要記在心裏,很多時候還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來,比如捐獻學習用品、零花錢給貧困的孩子,送一些食品給路邊可憐的乞討者,這些實實在在的行動,都能夠不斷深化我們的感恩之心,使我們善良的性格得到更好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