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是一位胸懷大誌的好皇帝,在位期間內政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興修水利堅持輕徭薄賦、努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最終親手打造出了乾淳之治的盛世。軍事上更是大膽啟用主戰派人士整軍興武,時刻準備北伐收複故土。
即便是這麼個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在戰與和的問題上也是搖擺不定。否則他也不會在積極準備出兵北伐的同時還任命堅決反戰的梁克家為宰相,更不會在虞允文逝世後便銳氣盡失將內政外交政策轉向中庸之道,讓整個朝廷重新沉醉在歌舞升平的假象之中。
所以,跟著孝宗混的最好下場就是先風光幾年,隨後就被壯誌已逝的官家在眾人忽悠下把自己給雪藏起來。最壞的結果麼,闖出和嶽元帥一樣的名頭可能不行,但那些堅定的和平主義者未必不能再導演一出風波亭。
皇帝骨子裏的懦弱和朝臣的偏安享樂之風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改變,但異族入侵卻迫在眉睫。北邊的金國其實用不著怎麼擔心,畢竟勵精圖治一心想要南侵滅掉宋廷的金世宗完顏雍也蹦達不了幾年了,草原上那隻更恐怖的餓狼已經誕生,百年之後華夏子民將陷入最黑暗的時代。
想要擋住蒙古鐵騎,靠著取得了軍事勝利還不忘在談判桌上給人家賞賜,吃了敗仗就立馬俯首稱臣順帶割地求和的朝廷肯定不行。但讓雲翊學那些扛大旗造反的穿越眾,依靠先天優勢將中原大地變成自己的囊中之物,統帥百萬大軍橫掃周邊蠻夷建立龐大帝國更不行。
雲翊在另一個時空運氣是差了點卻不傻,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他可真沒少讀書,雖然剛考上個大學就被人頂了名額卻並不代表沒受過高等教育他就是個曆史白癡。在忙於生計的那些日子裏,為了能省錢買房子娶媳婦,他從不參與什麼打牌喝酒之類的正常娛樂活動,隻是在舊貨市場淘幾本別人翻爛了的書回去打發時間。所以他深知在宋代可以坑蒙拐騙揚名天下,也可以打家劫舍富甲一方,唯獨造反這事做了也沒什麼成功的希望!
雖說在外交方麵犯下了這樣那樣的錯誤,兩宋朝廷卻因為出色的內政表現依然未民心盡失,在有效的控製範圍內趙家還是為大多數百姓所擁護的正統。否則在北方先後攻占密州、日照等地,坐擁三十萬大軍有實力向淄、齊等州向金軍發起猛攻的趙開山也不會最終選擇歸附。
而太祖趙匡胤當年吸取盛唐滅亡教訓後定下的規矩可真沒鬧著玩,朝堂之上更是無時無刻不在提防著手握重兵的武將。別說是他這個沒什麼勢力的後起之秀,即便是當年聲名顯赫的嶽武穆想擁兵造反都不可能。
朝廷軍隊指望不上,自己招兵買馬成功的希望就更加渺茫。遠的就不說了,武岡瑤人起義鬧的事夠大吧,從紹興四年一直折騰到了紹興二十四年,可實際上卻是他們今天剛打出旗號,明天就要被人給收拾了不得不接受招安,玩到最後高宗覺得有點膩味了,這帶頭的一家子也很快被人拖出去砍了腦袋。至於這之後紹興二十八年的劉臣興跟紹興三十年的陳演添就更別提了,還沒鬧出什麼動靜呢就被官府給滅了。足見官軍戰鬥力之強官府意誌之堅定,至少收拾起自己家人來一點也會不含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可笑的原因讓這條路永遠也走不到盡頭。或許後世傳言有誇張的成分,但兩宋時期熟練工人的薪酬確實高得嚇人。想忽悠這些人放棄豐衣足食的小日子擰著腦袋跟自己去幹那謀朝篡位的事,除了要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還需要支付更高的報酬才有那麼一絲希望。僅這工錢一項,就足以讓雲翊當了褲子去哭著找孝宗請求招安。
既然曆史結局已經注定,雲翊就隻能想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趁那位隻識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還沒鬧出個名堂,先大撈一筆積累下足夠的財富,然後鞋底抹油開溜。就連跑的地方他都已經想好了,北上那肯定不行,他雖然沒什麼雄心壯誌卻也不願做為世人所唾罵的漢奸。南下也不怎麼穩當,能夠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絕不會放過他們所能看到的草場。出海往西!借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契機給自己搗鼓出幾艘大船,在嶽家軍精銳們的幫助下訓練出一批忠心不二的勇士,帶著他們趕在哥倫布之前跑到新大陸去做個土皇帝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