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改變傳統的學習觀,不能僅滿足於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還要懂得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有價值。
2.學會質疑的方法,善於提出問題
不同的學科質疑的方法不盡相同。這裏以語文學科為例來談談質疑的方法。
學習一篇課文,可以從詞語的含義、作用等角度提問。例如,在我們學習《世間最美的墳墓》時,大家可以問在寫托爾斯泰墓時,為什麼寫“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
又如,在學習《故都的秋》時,大家可以問牽牛花為何“以藍色和白色為佳”?還可以對段、篇進行質疑,通常可從立意謀篇布局、詳略安排、材料先後次序安排、表現手法的運用、段落作用等角度質疑。總之,隻要是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都可以提出來供大家討論思考。
3.勇於質疑,敢於向權威挑戰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這樣一種傾向——迷信書上說的、老師說的。
事實上,隻要是以一定的事實依據作標準,按照理性的邏輯規則,尋找已有結論的不合邏輯、不合事實的矛盾,大家就可以質疑;或就一些理論、公式的煩瑣推導過程提出自己的簡便方法等。
例如,在學習《勸學》時,有同學提出荀子在論證學習要用心專一時,用蚓、蟹作論據是不當的。因為那是它們的生活習性決定的,而不是由用心專一或浮躁決定的。
又如,學習《孔雀東南飛》時,老師分析劉蘭芝形象是聰明、賢惠。卻有同學從蘭芝自遣、臨別前的嚴妝等細節入手,分析劉蘭芝的形象,認為劉蘭芝是工於心計的女子。這一觀點否定了老師對劉蘭芝的形象定位,然而,這一觀點又是有理有據的,因而也可看作是一種理性的分析,而不是妄言之辭。
4.養成喜歡質疑的良好習慣
“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生活;播種一種生活,收獲一種人生。”養成質疑的習慣,不僅能防止思維惰化,還能使大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5.要擁有創新的意識
大量的事實證明:平庸的人墨守成規,卓越的人善於創新。凡是主動尋求方法創新的人,是能夠主動創新的人,也是愛提問的人。隻有善於創新的人,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走得更快、更穩。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具有批判思考能力時,其往往會表現出一些特點:對事物總是非常感興趣,喜歡探索,不滿足於現成的答案;喜歡獲取各種知識,對於新奇的信息非常敏感;習慣用批判性思維來思考問題;相信論證的過程,敢於質疑權威和傳統的觀點;思想開放,從不扼殺新思想、新事物;能充分聽取各種意見;能夠認識到自己在思維上存在的某些定式、偏見或障礙;在評價他人時,總是從正反兩方麵來評價;在作出判斷時,總是非常謹慎;對於他人對自己的質疑,會認真思考並接受;做事總是喜歡預想多種方案。
綜上所述,質疑是因為對事物有獨到的見解而對某些結論不輕易認同。隻有多問、多學、多創新,才能改變自己墨守成規的習慣。
細處見真:隻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吃過葡萄的人才知道它的酸甜。”是的,隻有親自去體驗、去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
一個孩子養了許多小魚,他問爸爸:“小魚吃什麼?”爸爸回答道:“人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那小魚應該是吃蝦米的。”一天,這個孩子和爸爸去朋友家做客,發現這個人養了許多小蝦米,於是就要了些回來。孩子興衝衝地去喂他的小魚,結果發現,那些小魚非但不吃那些蝦米,反而對那些蝦米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