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思廣益,對各種疑問進行討論
不論是獨立思考,還是參加見解討論,都屬於對書本知識的提問。為了更好地進行質疑,還應當提倡采用動態質疑法,就是和他人相互切磋或展開意見討論。這樣可以使疑點越辯越明,最終推導出大家都信服的正確結論。
4.根據實踐,驗證質疑
質疑讀書的驗證不僅僅局限在書本上,更重要的是將書本上發現的疑點帶入實踐,在實踐中去驗證。
年僅12歲的少年聶利從一本課外書中得知:蜜蜂、蒼蠅、蚊子等昆蟲都是啞巴——它們沒有發音器官,但卻有會叫的翅膀。這些昆蟲在飛行時不斷高速扇動翅膀,使空氣振動,這樣就產生了嗡嗡的聲音。
後來,聶利在另外一本書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聲來自翅膀的振動,每秒達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動,聲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師求證,老師的觀點也同書上一樣。
聶利為了證實書上知識正確與否,做了多種試驗,終於找到了蜜蜂的發聲器官——原來是蜜蜂翅根部兩粒比油菜子還小的黑點。她對這項試驗反複做了多次,發現結果都一樣。後來,她將“蜜蜂的發音器官就是這兩個小黑點”的這一發現寫成論文,糾正了書中的權威知識。
聶利的故事充分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又是廣闊無垠的天地,通過實踐質疑,必將使人們的認識納入正確軌道,並在此軌道上產生新的飛躍。
當然,在帶著疑問去讀書時,還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有足夠的勇氣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如果患得患失,缺乏對真理的熱烈向往、缺乏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就不可能疑人所未疑,疑人所不敢疑。二是要實事求是,充分說理。“學則有疑”,但這並非脫離實際胡思亂想,應反對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治學方法,反對偏信、偏愛和抬扛地治學態度。書本知識給人們留下了寶貴財富,它本來就是實踐與智慧的結晶,盲目亂疑是不對的。自然科學中的許多公理、定律等是前人在科學實驗中反複檢驗過的。如果盲目亂疑,就會引起思想上的混亂,甚至走上歧路。三是要重視存疑。對一時不能釋疑的難點應及時記錄下來,留待以後帶著這些難題去查閱其他書籍或請教別人,或通過實踐加以解決。
總之,在學習生活中,如果能夠做到多問、多想,大家的知識就會愈加豐富,未來也會充滿陽光!
未雨綢繆:不做墨守成規的人
大家如果遇到問題,要敢於質疑。因為隻有不斷地提出疑問,才能有所進步。如果一味地囫圇吞棗,而不去咀嚼消化,那麼就不會有能力的提高。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識就不會變成自己的。因此,要學會質疑,不能做思想上的懶漢。
什麼是質疑?質疑就是提出疑問。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同學習慣置身於老師的問題情境中,寧願在課堂上受老師問題的束縛,也不願自主地去探究;寧願死記現成的答案,也不願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是為什麼呢?
相關的調查研究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種:一是同學們不會質疑,怕提出的問題被老師、同學笑話;二是不敢質疑,怕問錯了被老師責備;三是不願質疑,也就是沒有質疑的習慣——多數同學認為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就是好學生了。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責任在於其自身。
可見,大家必須從自我出發,積極主動的去適應學習,不要做墨守成規的人。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大家可以借鑒以下方法。
1.明確質疑的意義和作用,改變自己的學習觀
心理學家肯·韋爾伯認為真正的學習是獲得、理解或通過切身經驗研究而掌握和創造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前提是自己能提出問題。
提出的問題要能反映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投入思考和思維空間的開闊程度,問題越尖銳,越能反映自己的理解和體驗,越能體現自己的學習質量。這樣,自己在學習中有參與感,有決定權,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可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習與在老師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始終處在一種參與的而非旁觀的、探究的而非灌輸的、體驗的而非分析的、互動的而非靜止的、開發的而非封閉的學習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