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孔子富民思想(3)(1 / 3)

《論語》這段話是說:孔子讓公西赤出使齊國,為了使公西赤安心工作,冉有向孔子請示,應該給公西赤的母親多少糧食。孔子說:“給六鬥四升。”冉求說:“太少。”孔子就說:“給十六鬥。”結果冉有卻背著孔子給了一百六十鬥。孔子知道了,批評冉有說:“公西赤出使齊國,乘坐高頭大馬,穿著華麗衣服,他家本已富有,為何還要多給?我聽古訓說,‘君子周急不繼富’,就是說君子要向窮人救急,但沒必要使富有的人更富。”原憲在朝中為官,做孔子的副手,孔子給他開的奉祿是年薪九百粟(一年九百斤小米)。原憲不要。孔子說:“請勿拒絕,這是法度,你可以把這些給你的鄰裏。”

《論語》這段話透露出諸多寶貴信息:

一,孔子為相時,不但管宗教、文化與政治,還管外交與經濟。

二,孔子使弟子冉有、公西赤、原憲等人為官,作他的副手。

三,孔子給弟子開支時按規矩走,有彈性,有底線。孔子批評冉有不按他說的做,但因為那一百六十鬥小米給的是公西赤的母親,孔子敬老,默認此事。

四,孔門弟子互愛,公西赤出使齊國,冉有主動提出為他申請補助(或者是提前支取工資,也可能是額外獎金)。

五,當時的工資主要是用糧食來計算。

孔子是超級CEO

我們可以根據原憲的工資狀況推算出當時大致的魯國常年糧食儲備與魯國人口,當然也能算出孔子的年薪。

1.魯國常年糧食儲備。

原憲年薪900斤小米。按魯國官製,相為最高,其下為三卿:司徒、司空、司寇(司馬),再其下為宰(百工,包括公西赤任職的“使”),宰之下為士。官高一級,則工資大約分別以2倍、5倍、10倍計算。魯國是小國,大約常設相1名,司空1名,司徒1名,司寇1名,宰100名,士1000名,是四級官僚製。

魯從周製。按相的年薪大約不能高於國家糧食儲備的萬分之一計算,當時魯國常年糧食儲備應為45000×10000=450000000斤小米以上。

2.魯國人口。

按當時生產水平,平均每人每年最高可以產出1000斤小米,那麼魯國人口為:450000000÷1000=450000人,即45萬人。這個數據還是比較能令人接受的。45萬人什麼概念?相當於現在的一個中等縣的人口。魯國在當時是小國,有45萬人口是正常的。當時全中國人口也就一千萬到頂,諸侯國中的中小國家都是幾十萬人,甚至幾萬人,人口過百萬的就是大國了,如齊、晉、楚三國。

3.孔子年薪。

即上麵算出的每年45000斤小米。《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對衛靈公說他年薪“奉粟六萬”,與我算的四萬五千之數相差不遠。如果把魯國看作一個大公司,魯國君就是大老板,孔子無疑是一位超級CEO。

我的以上研究隻是一個概數,僅作參考,有待更多史料與文物來補充。

分配財富要有道德標準

孔子為魯國相,掌握全國經濟,也掌管糧食,因此他才能在給出使齊國的公西赤補貼多少的問題上有彈性,可多可少。如果他沒這個權力,當然也就不能與冉有討論這個問題了。我們根據“公西赤的補貼”事件,又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孔子管錢的方法不是一刀切,而是因人而異。本來公西赤的補貼應為六鬥四升。但考慮到這筆補貼是用來養公西赤的老母親,當具體承辦此事的冉有最終給出了一百六十鬥,相當於原來幾乎三十倍的補貼,孔子默認了。這事貫穿了孔子奉行古禮的思想。事實上根據周禮,國家糧食的一大功能就是“養老”,這是中國傳統的福利政策。

孔子在反對冉有多給的做法時,引古禮說:“君子周急不繼富。”此處的周急指濟貧、救急;繼富指為富人再添財富。此處信息又透露出孔子的另一重要理財理念是:富人有義務、有責任救濟窮人;而作為政府(此處的“君子”指為政府辦事的大臣),必須協調好富人與窮人的關係,應該傾向窮人,不可以使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加大兩極分化。

孔子在反對原憲拒絕要工資時說:“毋!以與爾鄰裏鄉黨乎。”意思是說:請勿拒絕,你可以把你的工資分給身邊的人。這句話又可見孔子的兩個理財觀念:

一,做事應該要報酬。

這是規矩。你不要錢等於打破了規矩,這如何使得。孔子本人在教書時是要學費的,他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論語·述而》)束修即學費。孔子在做官時也要工資。所以當原憲做官拒絕要工資時,孔子就批評他。做官是為國家和百姓服務,服務不等於義務,而是一個交換行為。做官吃納稅人,就要為納稅人辦事,這叫服務。如果隻吃不辦事,這叫貪汙。如果隻辦事不吃,反而倒貼,就會使規矩陷入兩難境地,無法有效運作。所以該拿就拿,你不拿這筆應得的錢,就有可能被人貪汙,引起腐敗。也就是說,你的過份高尚就是腐敗分子的溫床!

二,君子有財,施之於眾。

孔子鼓勵原憲把錢分給鄰居鄉鄰,這樣會使更多人獲益。分財是生財之道。這條原理先前已講過,此不詳述。

綜合孔子處理“公西赤的補貼”與“原憲的工資”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觀點是:

分配財富要有道德標準,不能為財富而財富。

財富不是單純的從技術上得來,說到底是從道德上得來。財富不是一個物質概念,而是一個精神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