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第四項 堅持的修煉(1 / 3)

好人緣是一筆財富,可以幫我們度過難關。

好人緣是一葉扁舟,可以載著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

好人緣是一支神筆,可以書寫生命的輝煌。

在我們的周圍不難發現,有的人人緣很好,無論做什麼事都有人照應,讓人感到這世界充滿著愛;而有的人則人緣很差,找個人幫助都很難,讓人感到世間人情薄如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緣的形成也要靠日積累,隻有平時廣播人緣的種子,才有獲取好人緣的豐收喜悅。好的人緣給人帶來事業的成功、生活的便利、友誼長青、鄰居和睦,家庭幸福。好人緣改變一生的命運。

有人說人情似紙薄,也有人說人情無價,關鍵看我們如何去修煉自己的好人緣。

堅持不懈的心態

我有一位同學是一家軟件公司裏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編程人員,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的思維以及良好的口才常常使他的工作趨於完美。公司裏人人都很欣賞他的才華。

鑒於此,公司一旦有什麼重大任務都交給他來做,他也從不推辭,認為能者多勞。起初一兩次也沒什麼,次數多了,同事就不滿了,認為他太囂張,從不給別人一個表現的機會。漸漸的,他被同事疏遠了。但他不以為然,他覺得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卓越的人,就應該顯得與眾不同。

有一天,部門主任辭職了,公司需要挑選出一個新的主任。公司高層決定采用民主選舉的方法,讓所有員工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任。我的這個同學當時非常有信心,認為主任非他莫屬,因為處於同一級別的同事沒有誰比他更優秀了。但是,讓他想不到的是,沒有一個人選他,大多數人把票投給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

更慘的是,新上任的主任再也沒有把公司的重要任務交給他負責,而隻讓他負責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的這個同學由失落到失望,最後不得不辭職了。

這個故事說明在追求優秀與卓越的同時,千萬不要過分張揚,否則隻能給自己和工作帶來障礙。

有時,一些東西是要站到聚光燈下去搶的,第一的成就,是要公告天下的。

然而更多時候,第一是不需要比較的,它需要不為人知,需要把自己的成就埋藏在自己的心裏。

中國有很多古話警告我們為人處事不要太鋒芒畢露,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保護我們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否則,你就會遭遇到危險。

秦朝的宰相李斯就是因太露風頭而被害死。如果當初不上《諫逐客表》,聞“逐”而走,默默無聞,何至於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像趙高這樣的少能無德之人竟然出頭之心更迫,以致置人死地而後自己平步青雲。槍打出頭鳥,倘若李斯懂得“出頭”之害,就不至於被人陷害。

這個故事對於那些初入職場的人來說真的非常值得借鑒。如果一味彰顯自己的個性,那麼隻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為什麼別人會嫉妒你?在學校裏我們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因為你和你的老師、同學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但職場不同,職場不是一個純粹自由的場所,因為你和你的同事、老板在很多時候都處於一種利益相關的關係之中,如果你太突出,因為你的才華、你的能力襯托出了別人的無能,而這會在無形中幹涉到別人的利益。

所以,在職場,一定要記住不要鋒芒太露。適當表現一下並不為過,錯的是不顧別人的感受一味表現自己。有一句話說“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做事的時候要紮紮實實盡力做好,但也不要搞得沸沸揚揚,唯恐沒有人知道你在做這件事。要時刻記得給別人留有餘地,不要針鋒相對,隻知道展示自我,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做人要低調一些,要懂得關心別人的感受。在需要關心的時候關心同事,在工作上該出力的時候全力以赴,才是聰明的表現。而那些見縫插針、一有機會就刻意表現自己的人會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的感覺,一定得不到大家的喜歡。

誠然,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特點,每個人都希望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麵。人類喜歡表現自己就像孔雀喜歡炫耀美麗的羽毛一樣正常。但是前提是,你所表現的是真實的美,就好比孔雀開屏一樣,人們不會說孔雀在炫耀自己,因為那是真正的美,而刻意的自我表現會使熱忱變得虛偽,自然變得做作,最終的效果還不如不表現。因此,人們把那種過於自我表現的人譏諷為“老孔雀”。很多人在跟同事們聊天時,總喜歡以自己為中心,突顯自己,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們隻是要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我們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

適度、恰當地展現你的能力和才華值得讚賞,隻知刻意地自我表現則是最愚蠢的。

在職場,要想與眾不同,得到同事的肯定和老板的賞識,的確需要適當表現自己的能力,讓同事和上司看到你的過人之處。但很多員工往往陷入這樣的誤區,那就是在錯誤的時間地點表現自己,不知什麼是收斂,結果往往在職場競爭中輸得莫名其妙。

同事之間處在一種隱性的競爭關係之下,如果一味地刻意表現,不僅得不到同事的好感,反而會引起大家的排斥和敵意。一個聰明的員工在成功地做完一件事時會謙虛地說:“功勞是大家的。”一個蹩腳的員工在成功地做完一件事時卻喋喋不休地說著自己如何辛苦如何努力才把事情做完。

成功提醒: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有句名言:“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身在職場猶如戰場,而謙虛則是最安全的武器,學會適當地隱藏你的優點,甚至學著故意展露你蹩腳、拙劣的一麵,那麼你就能保持在職場中長勝將軍的地位。

給人留有餘地

森林裏,一頭大象不小心把螞蟻的老巢踩壞了,大象很慚愧地向刺蝟賠禮道歉,但是,螞蟻不依不饒,不肯原諒大象。

一天,螞蟻看見大象躺在地上睡覺,心想:“機會來了,我要報複大象,至少,我可以咬這個龐然大物一口。”

但是,大象的皮特別厚,螞蟻根本咬不動。螞蟻圍著大象轉了幾圈,想啊想,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它發現大象的鼻子是個進攻點。於是,螞蟻忘乎所以地鑽進大象的鼻子裏,狠狠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黏膜。

大象感覺鼻子裏一陣刺痛,就猛烈地打了一個噴嚏,將螞蟻射出好遠,螞蟻被摔了個半死。

好久,螞蟻才從地上爬起來,痛不欲生,對前來探望它的同類說:“要記住我的慘痛教訓,做人得給人留有餘地啊。”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像螞蟻一樣,小肚雞腸,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如果是重大的原則性問題,自然應當論個青紅皂白,甚至為追求真理而獻身。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睚眥必報,結果弄得兩敗俱傷。

記得看過一個韓國的電影,講的是一個國王利用戲子來為其母親報仇的事。國王的母親在年輕時被他的奶奶和另一個皇妃所害,國王一直過得不開心。至到有一天,皇宮裏來了一幫玩雜耍的,他們玩得很好,皇上勉為一笑,於是就把他們留在了皇宮供皇上開心。因為玩雜耍的人能裝扮成別人的樣子來演戲,皇上就想讓他們表演當初母親被人害死的場麵。戲子們答應了,但表演得戰戰兢兢,觀看的人也是驚惶失措,尤其是他的奶奶和皇妃,雖然事隔多年,還是感到有點驚惶。因為他們知道皇上現在已經變的暴虐無比,她們不知道接下來等待她們的將是什麼。當戲演到他母親喝下毒藥身亡的時候,皇上突然站起來向那個皇妃刺去,他奶奶在一旁說他母親是個壞女人,所以不能留下,他也不聽勸說,終於將長劍刺死了皇妃,他奶奶也馬上氣死了。

也許這叫做報仇雪恨,但是現在的他已經變成了殺人狂,後來他把皇妃的家人全都殺了,連最小的孩子都沒有放過。全國百姓對他的行為甚為憤怒,終於引發了叛亂,使一個王朝在一場個人的恩怨中消失了。

俗話說“怨怨相報何時了”,毒害自己親人的人固然有錯,但是也應該給人留有餘地,如果因此擴大開來,引咎其他,那隻能說這個人喪失了天良,而必然遭到天譴。

三國裏的張飛是個當時公認的猛將,他同劉備是結拜兄弟,地位和能力都絕對是個英才。然而他最後不是死在戰場,而是死於部下之手,因為對部下太過苛刻而被割下首級。當時,同是他結拜兄弟的蜀國大將關羽被東吳將士所殺,萬分悲痛的張飛急於報殺兄之仇,於是限令三軍三日內置辦白旗白甲,掛孝伐吳,耽誤了就要斬首。當時負責此事的部將範、張二人稟報不可能在三日內完成,要求寬限幾日。張飛聽了大怒,將二人毒打了一頓,並說若是三日內無法完成就要拿他們的人頭示眾。

範、張二人懼怕不能如期完成任務,害怕暴虐的張飛真的會殺了他們,於是他們便趁張飛酒醉不備之機,帶刀潛入張飛帳中,殺了張飛。

一代英豪因為無法太過苛刻、不肯容忍別人而慘遭殺害,實屬悲哀。張飛就死在了他的暴虐的性格上,平時對部下過於苛刻、殘暴,動輒鞭打殺頭,如此一來無法忍受他暴行的人自然就會叛亂。所以,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皇上大王還是高官、富翁,都不要忘了一件事:做人要給人留有餘地,不然就是自取滅亡。

據說,在建房子的時候,要在需要的地方留一點空隙,從而避免拉裂或擠壓導致變形。其實,在為人處世方麵也應該這樣,留一點縫隙,也就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如果我們總是工於算計,事事錙銖必較,不給別人留半點餘地,不讓自己犧牲一點利益,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定會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麵。所以,做領導的要學會給下屬留餘地,對犯了錯的下屬作適當的批評,同時懂得給他人改過的機會,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將其徹底否認;做下屬的也要學會給領導留餘地,對領導出現的一些誤解或是怠慢要學會設身處地地著想,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與其對抗或是一走了之。

人生在世,有許多人許多事觸犯了我們,損害了我們的利益,但是,也要站到他人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如果能夠做到放人一條生路,那麼這個人也勢必會得到相應得回報,而不是報應。

其實,人無完人,再有能力的人也不能保證不犯錯,也不能保證凡事都做得完美無缺,其實,完美是沒有具體的衡量標尺的。什麼才算完美?也許連上帝都無法做到。所以那些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就總是在別人犯了錯時,抓住一點不放,或者引及其他,傷及情麵。試想,如果換作他是別人,讓人如此對待,他將如何?

喜劇大師卓別林常說:“我隻記著別人對我的好,忘記了別人對我的壞。”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卓別林深受大家喜歡的原因所在。

真正會做人的人,總是懂得體諒他人,容忍別人,給人留有餘地,與人和氣相處,而不是動輒給人難堪。

大家都知道宋代的王安石和蘇東坡都是很有威望和才華的人,但是兩人因為政見不同而一向不和。王安石時任宰相之初,因為蘇東坡與他政見不同,王安石便借故將蘇東坡降職減薪,貶官到了黃州,使他好不淒慘。然而,樂觀豁達的蘇東坡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後來,王安石官運不暢,從宰相位子上垮台,兩人的關係反倒好了起來。蘇東坡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蘇東坡還去南京看望王安石,二人結伴同遊,甚是開心。

之後,王安石囑咐蘇東坡:將來告退時,一定要來金陵買一處田宅,好與他做鄰居。蘇東坡也十分感慨地說:“勸我試求三畝田,從公已覺十年遲。”二人一掃嫌隙,成了知心好友。

古人中不計前嫌的楷模還有三國時的諸葛亮。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稱之為“如魚得水”,而關、張兄弟卻不以為然,認為他乃一介書生,根本不會作戰。後來,曹兵突然來犯,關、張兄弟卻在一旁“魚”呀“水”呀地對諸葛亮冷嘲熱諷,諸葛亮胸懷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們。結果新野一戰大獲全勝,使關、張兄弟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使得二人對諸葛亮誓死相隨、死心塌地。這全在於諸葛亮懂得給人留有餘地,試想,如果諸葛亮當初無法容忍他們的嘲笑,跟他們一般見識,爭論糾纏,勢必造成將帥不和,人心分離,哪能有新野一戰和以後更多的勝利呢?

唐太宗也是一個寬容的開明君主。對於諫議大夫魏征的屢逆龍鱗,唐太宗並不斤斤計較,始終以寬容為懷,把魏征看做是照見自己得失的“鏡子”,終於開創了史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古往今來,給人留有餘地、化敵為友的佳話舉不勝舉。誰沒有過錯呢,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如果一語齟齬,便遭打擊;一事唐突,便種下禍根;一個壞印象,便一輩子倒黴,這就說不上寬容,就會被百姓稱為“母雞胸懷”。真正的寬容,應該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長。

寬容地對待自己,就是心平氣和地工作、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狀態。充實自己很重要,隻有有準備的人,才能在機遇到來之時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遺憾。知雄守雌,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轟轟烈烈固然是進取的寫照,但成大器者,絕非熱衷於功名利祿之輩。

成功提醒:

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人生需要時刻記得“得饒人處且饒人”,與人相處始終以寬容的心態對待,那麼人生將是令外一種境界。

知道自己是誰

“你要知道你自己是誰。”被稱為聯想之父的柳傳誌在談到自己成功之路時,總是這樣說。柳傳誌的意思是說,人要獲得成功,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而很多自命不凡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誰,也因而在自我陶醉中走向自傲,走向麻痹大意,結果飽嚐失敗的苦果。

有一位老漁民在海上打魚打了幾十年,有個年輕人看著他那從容不迫的樣子,心裏十分羨慕。

有一天,年輕人若有所思地看著遠處的海,突然想聽聽老人對海的看法。他說:“海是夠偉大的了,滋養了那麼多的生靈……”

老人說:“那麼你知道為什麼海那麼偉大嗎?”

年輕人說因為海納百川。

老人接著說:“海之所以那麼偉大,全在於海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裏。海能裝那麼多水,關鍵是因為它位置最低。”

要想走向事業的巔峰,任何人都不可自命不凡,都應該去掉身上的毛病。然而現實中卻有許多人並不能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因此經常為自己的一點成績沾沾自喜,為自己的一點優勢便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夜郎自大。相反,如果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卻會有無窮的動力和後勁。正是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夠從容不迫,能夠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