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1世紀對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是什麼?不是核擴散,不是艾滋病,更不是癌症,而是不良的生活力式和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酗酒、不良飲食習慣、營養不均等。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人的死亡原因構成中,來自生活方式的原因將近50%,其中“不良飲食消費”占近90%。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你可能受用終生。下麵列舉的飲食習慣,很簡單,也非常容易,但也正是這看似簡單的細節會使我們終生受益。

每天一袋奶

牛奶是人類最完美的食品,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鈣質等多種營養成分。一個成年人如果每日喝兩杯牛奶,可滿足每天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能獲得15~17克優質蛋白,獲得600毫克鈣,相當於日需要量的80%。

清晨空腹喝一杯白開水

人在整夜睡眠中未飲滴水,然而呼吸、排汗、泌尿卻仍在進行中,這些生理活動要消耗損失許多水分。早晨起床如飲些白開水,可很快使血液得到稀釋,糾正夜間的高滲性脫水,促進血液循環。

每天吃1~2個水果

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每天進食1~2個水果是必需的。水果一般作為加餐食用,比如兩次正餐之間或是睡前1小時吃,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後吃水果。水果的種類可根據自身實踐經驗選擇,一般來說,蘋果、梨、橘子、獼猴桃等含糖量較低,香蕉、紅棗、荔枝、紅果、菠蘿、甜橘、葡萄等含糖量較高。

吃飯七八分飽

這是在動物身上做試驗後得出的結論。研究者通過對狗的分組實驗發現,少吃25%的狗,壽命延長了50%,平均壽命是飽食狗的1.5倍。而且這些狗晚年的生存質量要比飽食的狗好很多。美國南佛羅裏達大學的專家對恒河猴近20年的研究發現,那些每日喂食熱量少30%的猴子,壽命從平均23歲延長到30歲,而且這些猴子更具活力,患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的機會也少很多。

戒煙限酒

煙有百害而無一利,人們有目共睹。少量飲用果酒、低度酒可以增加胃液分泌,增加食欲,促進消化。但飲酒過量或是飲用烈性酒,就會增加高血壓、腦卒中的危險,損害肝、肺和神經係統的功能,還會引發胃腸道疾病的發生。

要吃早餐

不吃早餐除了讓你忍受一上午轆轆饑腸之外,隱患多多。首先,大腦細胞得不到充足的血糖供應,記憶力和反應能力明顯下降;其次,由於沒有獲得足夠的熱量和營養,等到午餐、晚餐的時間,脂肪消耗的能力變差,而又吃進高熱量的食物,結果是吃進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多,容易變胖。這點或許是你萬萬沒有想到的吧。還有,不吃早餐還會使你麵臨患糖尿病、心血管病和膽結石的危險。所以,早餐馬虎不得。

細嚼慢咽

細嚼慢咽可以減輕胃腸負擔,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咀嚼越細,食物與唾液攪拌越充分,唾液中的唾液澱粉酶使食物中的澱粉分解成的麥芽糖就越多,這就等於在口腔內先進行部分消化,有利於胃腸的進一步消化吸收,因而能減輕腸胃的負擔;當咀嚼食物時,能通過神經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少咀嚼會使消化液分泌減少,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未經過充分咀嚼的食物進入胃腸道後,食物與消化液接觸的麵積會大大縮小,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每天應喝6~8杯水多飲水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通利大便、美容。水喝少了可能造成血液濃縮,使含氮廢物無法排除,長此以往對身體不利。每一天要平均分配這6~8杯水(1500毫升~2000毫升),不要等到渴了再喝。

飯後不要立刻百步走

人們剛剛吃過飯後,大量食物集中在胃裏,需要大量的血液來幫助胃把食物消化掉。這時適當休息,全身的血液就能充分流進消化器官。若飯後立即走路,血液勢必被運送到全身的各部位,使腸胃血液供應不足,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走路會加快胃腸蠕動,把未經充分消化的食物過早地送進小腸。這樣,不但增加了小腸的負擔,而且食物中的營養素也得不到充分吸收。正確的做法是休息半個小時之後再散步,這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飯後不要立即睡覺

老年人或體重超過標準20%、血壓過低和血循環係統有嚴重障礙,以及由於腦血管變窄而經常出現頭暈的人,飯後立即睡覺危險性更大。因為飯後胃腸開始緊張工作,大量血液集中到胃腸中去了,這時睡覺,很容易出現大腦局部供血不足而導致意外。

限鹽少鹽

近代醫學和營養學證明,大量鹽分攝入對健康不利,特別是增加了高血壓及冠心病的發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人每日吃鹽總量不宜超過6克,糖尿病非高血壓患者不超過5克,高血壓患者不超過3克,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不超過2克。因此做菜時要少放鹽,醬油、味精、鹹菜以及加工食品中都含有鹽,也應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