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隻老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時,它很輕蔑地著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惡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隻老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製。

這隻老狐狸雖然嘴上這麼說,但心裏還是想吃葡萄的,隻是沒辦法吃到而已,所以給自己找個台階下。也就是說,它的言行是不一致的,這還可以引申為有了想法不行動。

大批老鼠聚集在天花板上麵。

“都來了嗎?”“都來了。吱,吱。”“今天有重要事情,想跟大家商量。”“什麼重要事情?吱。”

“是貓的事情。”坐在中央的老老鼠說。

“什麼?貓?”“貓什麼的,光是聽到就害怕啊!”

“是啊,貓是可怕的。吱。”老鼠們一聽到說的是貓,就發抖了。甚至想逃走的老鼠也有。

“請大家安靜。”老老鼠一麵微微抽動胡須,一麵大聲叫喊。

“的確是這樣,貓是可怕的家夥。”“是這樣啦。昨天我家裏的孩子給貓抓去吃掉了。”“今天早晨,鄰居老伯伯也給貓捉去了。”“嘿,嘿,嘿。貓真可怕。這家夥不知不覺就到身邊來了。”“連腳步聲音也聽不到啊!”“隻要貓一瞪眼睛,我身子就癱了,逃也逃不成了。吱。”

老鼠們彼此靠近,悄悄交頭接耳。

“所以我想出好主意來了。喂,大家聽著。”老老鼠大聲說,“難道沒有貓一接近,馬上就知道的辦法嗎?”

“這樣的事情辦得到嗎?貓一點腳步聲音也沒有就到身邊來,所以要把老遠就聽得到聲音的東西掛在貓身上,來代替腳步的聲音。”

“代替腳步聲音的東西是什麼呢?”

老鼠們這樣一問,老老鼠就得意地說:“是鈴啊。把鈴掛在貓的頸項上就好啦。這樣一來很遠就曉得貓來了。”

“對呀!這是好主意。”老鼠們都讚成。

“貓一動,鈴就響。”“貓一走,鈴就響。”“鈴一響,馬上逃就好了。”

“鈴一響,馬上藏起來就好了。”

“好安心了,不怕貓了。”老鼠們齊聲說,“把鈴掛在貓的頸項上吧。”

“這樣一來,貓就沒有什麼可怕了。”

這時候,在角落裏的小老鼠,一麵還在發抖,一麵說:“可是,哪一個去把鈴掛在貓的是頸項上呢?我可絕對不願意,因為肯定會被抓住吃掉。”老鼠們連一點聲音也沒有了。大家麵麵相覷。

“我也不願意。我不敢去把鈴掛在貓的頸項上。”“我也不願意啊。這樣的事情我不能做。”

我也,我也,我也,我也,不願意,不願意,不願意,不願意去把鈴掛在貓的頸項上——所有老鼠都這樣說。

盡管認為是好不容易才想出來的好主意,老鼠們卻誰也沒有去把鈴掛在貓的頸項上。

當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當然就會想辦法來解決問題。有的人會針對這些問題會提出一些符合實際的想法,而後用這些想法來解決問題。但有的人想出來的方法卻是不切實際的,是根本沒有辦法或者是非常難以完成的,這樣的想法永遠都隻是一種想法,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成功而言,不去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勃蘭威爾從小聰明伶俐,特別在繪畫和文學創作方麵格外超群,被公認為是“天才男孩”。他們家並不富裕。為了培養勃蘭威爾早日成功,全家人,特別是他的三位姐姐,節衣縮食,省下錢來送他到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去學習。可是,不久他便灰心喪氣地回了家,學業無成。

他覺得學繪畫太難了,不如搞文學創作有意思。於是,三位姐姐有的到學校教書,有的當家庭教師,掙錢來負擔他,全力支持他進行文學創作。然而,勃蘭威爾卻感到寫作太苦了,許多年過去了,他連一篇像樣的作品都沒能寫出來,反而吃喝玩樂,染上了酗酒、抽鴉片的不良嗜好。他庸碌一生,一事無成。臨終之前,他回憶往事,十分痛悔,寫了一篇人生雜感《天才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