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談心內容、目的選擇談心方式。解決重大問題多用正式談心,解決非重大問題可用非正式談心。進行正麵引導,可用直率談心,批評、分析缺點錯誤可用婉轉談心。

根據對象的個性心理特征選用談心方式。對於開朗直率,或傲慢字符、疲疲遝遝的,多用直率談心和正式談心。對於心胸狹小、氣質抑鬱,或倔強剛毅、自尊心、虛榮心較強的,多用婉轉談心和非正式談心。

根據對象在談心前的心理狀態選擇談心方式。對象有揣測心理時,應采取正式談心、直率談心,講明意圖,消除其揣測心理。對象有防禦心理時,可進行非正式談心,回避其防禦心理,待條件成熟時轉入正式談心;也可采用正式談心和直率談心,單刀直入,打破其防禦心理。對象有對立心理時,一般先通過非正式談心接近對方,待對立情緒消除以後,再進行正式談心;也可以立即進行直率談心,交換意見,說明情況,打消其對立心理。對象有沮喪心理時,首先進行正式談心、婉轉談心,多加勸慰,幫助其恢複信心。對象有期待心理時,可以先進行非正式談心和婉轉談心,在對方說話過程中隨機表述自己的主張,達到談心目的。

總之,選用適當的談心方式,對於保證談心的順利進行,增強說服效果,是十分重要的。由於談心中雙方的思想都在不斷地變化,談心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隨著談心進程作必要的調整。

把握談心深度。談心深度是指談心內容的表述程度和目的的實現程度。當在談心過程中創造了相互認同的氣氛,並選用一定方式談開以後,談心深度就成為製約談心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談心中,雙方的情緒、思想都在不斷變化,不根據這些變化控製好談話深度,談心就可能陷於被動而達不到理想的結果。

談心深度主要根據對象在談心中的反映確定。這種反應可以通過觀察對象在談話中的情緒,詢問對象的意見,比較對象在談心前和談心中的言行變化來獲得,然後據此確定談心深度。對方心悅誠服,可以加深談心;對方自悔自恨,可以加強鼓勵;對方感恩不盡,正確加以引導;對方麵露難色,適當降低要求;對方情緒抵觸,強詞奪理,或者細作解釋,或者中止談心;對方反映冷淡,不置可否,或者詢問症結,或者中止談心,等等。在談心中,工作者還要善於進行自我控製,這樣才會冷靜、理智地把握好談心深度。

四、對話

1.對話的本質特點

所謂對話,指雙方采取問答形式闡明事理,以求統一思想的方法。

通過對話闡明事理,並非始於今日,而是古已有之。孔子從事教育,與弟子進行了許多以做人、為政為主題的對話。古希臘的一些哲學家探討哲學問題也往往采用對話形式。無產階級誕生後,也用對話進行說服教育。新的時期,對話無論內容、形式、範圍都有了發展。

對話具有雙向性。從對話中的信息流向看,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對話是雙方答問的交織,每一方既是信息的發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並且這種信息的交替傳送是頻繁的集中在同一過程中,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的過程裏。由此導致對話的作用對象即受動者是雙元的而不是單一的。對話中沒有單純的工作者和工作對象。這種雙向性,使對話與談心相聯係,而與演講相區別。

對話具有群眾性。談心和對話盡管都有雙向性,但它們又有區別。談心雙方一般都是個體,而對話雙方至少一方是群體。對話的雙方一般是同一組織體係中的上級與下級、領導與群眾。在群眾性上,對話與演講相聯係,而與不具有群眾性的談心相區別。

談心具有雙向性而不具有群眾性,演講具有群眾性而不具有雙向性,對話既具有雙向性又具有群眾性。從特點看,對話是綜合了談心和演講某些特征的方法,是一種介於談心和演講之間的方法。

2.對話的臨場應變

對話節奏較快,不像演講那樣具有較長時間的構思過程。對話麵對的是群體,不像談話麵對個體可以那樣從容以對。更重要的事,對話話題涉及麵廣,不像談心、演講主題都那麼集中、明確,經常超出答問者的準備範圍,而且常常有一些難點、疑點。這就要求答者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隨著對話進程轉換思維,恰當的組織材料和語言,做出有說服力的回答。

選擇適當的回答方式。工作者對群眾提出的各種問題,要成功的應變,必須認真研究,恰當選擇回答方式。這樣,才能力求答得圓滿無誤,答得令人信服。回答的具體方式,要根據提問內容、對話情景、工作者自身的積累、回答後的客觀影響等因素,靈活選用。

對於重大的原則問題,用直言式。這是政治工作堅持原則、富於戰鬥性的表現。對於一般性的認識問題,多用婉轉方式回答。由於這樣的問題是大量的,婉轉式也就被廣泛地采用。對於牽涉多方關係又不便直說的問題,可用暗示式。對於容易引起緊張氣氛的問題,為了緩和氣氛可用幽默式。對於提問者加以限定,如果正麵明確回答將陷入被動的問題,可采用側麵式。側麵式不同於暗示式,它是一種直接回答。而暗示是一種間接回答。對於不便回答的問題,可用回避式,不給予明確回答。對於個人一時回答不了的問題,可用征答式。即在群眾中征求答案,可當場征答,也可在會後征答。征答彌補了領導個人的不足,也是實事求是、相信和依靠群眾的具體表現。

為了加強說服效果,圍繞一個問題可以相互問答或多次問答。相互問答和多次問答不僅可以把問題弄得更清楚,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為把說服的各種具體方式運用到對話中來提供了用武之地,從而把道理說得更明白。

正確對待不滿和批評。對話中,工作者麵對的是群眾。群眾往往在提問中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或者提出這樣那樣的批評。正確對待群眾的不滿和批評,是臨場應變中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對於群眾不滿情緒的過激發泄,工作者要聽得進、坐得住。對於同事實確有出入的批評,既不能反唇相譏,也不能製止不力,而要給以說明。對於符合事實的合理批評,應當場接受,並提出具體改正辦法;不用“研究研究”來敷衍,不搞原則辦法來搪塞,會後也不做半截子文章來收場。對話的臨場應變,變中有不變,這就是領導者、工作者始終要抱平等、真誠的態度。對話不是訓話,不是下命令,工作者不可自以為是,出言不遜,以勢壓人,而應平等待人,自由交談,互相商討。隻有這樣,對話才能有正常的氣氛。對話中,工作者一定以誠相待,說真話、實話。這樣才能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收到實效。

3.對話的場外功夫

對話要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當然取決於工作者的臨場應變能力,但沒有充分、紮實的場外準備是不行的。這是因為,對話雖然沒有既定的模式,但也有一定的係統性,對話內容雖然比較廣泛,但也不能忽視其針對性,臨場應變雖然難以捉摸,也需要有一定的預見性。這些都需要重視並且做好場前準備。另外,一場對話也是對工作者的理論政策水平、學識才幹的公開、全麵的檢驗,而這些都取決於日常的積累和修養。總之,好對話,隻靠臨時抱佛腳是不行的,必須有紮實的場外功夫。

做好對話的臨場準備,包括搜集問題、打腹稿、記憶等。毛澤東說:“群眾生產,群眾利益,群眾經驗,群眾情緒,這些都是領導幹部應時刻注意的。”要從眾多的群眾思想信息中,找出有可能在對話中提出的問題。然後針對這些問題認真地逐一地準備答案。有些問題可準備書麵稿子,有些可以打腹稿。準備回答對話中可能提出的問題是反複思考的過程。由於需要準備的問題多,牽扯麵廣,所以這種準備和演講與緊緊圍繞一個主題準備相比,更為艱苦和細致,要付出很大心血,來不得半點草率、應付。這是對話成功的基本前提。

當然,場前準備要以平時的積累作基礎。厚積才能薄發。不注意平時的修養、積累,對話的應變、準備都會不盡己意。所以政治工作者必須努力加強理論、政策、知識和語言等修養,這是一種更根本的對話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