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樹立良好信念(2 / 3)

海翔就是一個很自信,不自卑,善於抓住機會的人。

清華大學MBA分普通班和國際班,考入國際班的學生英語水準很高,英文聽說讀寫成績都在80分以上。與他們不同的是,海翔沒有在外語環境中工作過,口語也不如別人好。所以一開始他就麵臨很大壓力。

細心的媽媽看在眼裏,勸他說:“要不行咱們就回到普通班?”

海翔的媽媽是個心地平和的人,她很欣賞自己的兒子,也從不給兒子增加壓力。她對海翔說:“你已經是大學本科生了,又考上清華大學MBA。隻要那個位置適合你就好,上普通班、國際班都是研究生,不必太勉強自己。”

海翔卻不同意調班,他說:“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下功夫不會有問題。”

這之後,海翔用數倍於別人的努力去學習。第一年堅持下來,學年考試就獲得優秀,在清華大學MBA國際班裏拿到了光華獎學金。

海翔的自信正是來自媽媽對兒子的自信。當兒子“爬坡”時,媽媽從不給兒子任何壓力,而是在一旁讚賞兒子已經走過的路程,幫他“數腳印”。媽媽的這種“欲擒故縱”(兒子語)的做法,大大激發了兒子繼續向上攀登的願望:“人家行,我為什麼不行?讓我試試吧!”

那些整天“逼”孩子學習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對孩子的信心。

那些對孩子“推著、壓著、吵著、罵著”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對孩子的信心。

自信的人並不是沒有壓力,不是盲目地自以為是,而是麵對壓力知己知彼。剛剛進入清華,學校裏開展了一次拓展訓練,其中有一個項目是:站在一個9米高的木板上,從一塊木板跨到另一塊木板。海翔起初有些害怕,他去問教練:“兩個板之間的距離有多遠?”教練說大概是一米四到一米五吧!海翔偷著跑到旁邊,在平地上試了一下,發現自己使勁跨出去,能跨出一米六七,他心裏有數了:到上麵有什麼好怕的?這樣他完成了“知彼”。他又想:上去就當在平地上,最差掉下來也有防護設施,隻不過寒磣點而已。於是,他又完成了“知己”。結果,他一次成功。

海翔因此大受啟發:自信來自心中有數,隻要做到知己知彼,就有成功的把握。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他認真分析了自己的劣勢:英語用得少,那麼現在就開始用,加大閱讀量,在課堂上完全用英語對話;接下來分析優勢:自己原本學經濟,對其他同學來說,經濟是新的學科,而對自己來說是學第二遍。

自信使海翔在學業上取得了成功,畢業後他受聘於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工作出類拔萃,還獲得公司業務演講比賽第一名。

他到中國教育電視台《知合家庭》電視欄目當了一次嘉賓,就被導演看中,不久,成了這個節目的業餘主持人。

作為一個普通的媽媽,她是怎樣幫助兒子樹立自信心的呢?

母子倆總結出三條經驗。

(1)今天比昨天強

海翔小時候剛剛開始會用毛筆寫字,媽媽就開始“收藏”兒子作品,那些寫在廢包裝紙、廢信封上的歪歪扭扭的字,以至現在很像樣的書法作品,媽媽都像寶貝一樣收藏起來。

不管寫得好不好,媽媽總要在兒子寫的字上畫圓圈,至今已有幾千個。她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是:“隻要今天比昨天強就好。”

對媽媽的鼓勵,海翔記憶猶新,他對我說:“小時候,媽媽給我買來字帖,但從來不強迫我練習,我高興了就拿出來寫兩頁。

但隻要我一寫,媽媽就走過來非常欣賞地說:‘這字是怎麼寫的?很好啊!你什麼時候學的呀?怎麼比上次提高得這麼快?’她老是表揚我,一下子就把我拉到書法這個門裏來了。後來我真的愛上了書法。對母親來說,她已經無法從技巧上再給我幫助了。但我仍然覺得,母親跟我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她作為一個欣賞者,對我很重要。”

現在,海翔在書法方麵很有造詣。

孩子的愛好變成特長,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媽媽的欣賞和鼓勵。

自信源於成功的暗示,恐懼源於失敗的暗示。人積極的暗示一旦形成,就如同風帆會助你成功;相反,人消極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又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影響一生的成功。

(2)孩子需要張揚

海翔多才多藝,唱歌、彈琴樣樣都不錯。可他小時候並不喜歡音樂。

海翔回憶說:“我小時候老愛瞎嚷嚷,嗓音比較啞,一唱歌,老師就不滿意,我覺得我唱歌可能真不行。有一次,我們班舉行合唱比賽,唱《讓我們蕩起雙槳》。最後一句音比較高,就是‘迎麵吹來了涼爽的風’這句,別人都唱不上去,我也不知道哪來的勁,一個高音就唱上去了,結果被同學‘揭發’,後來老師讓我領唱。我緊張了,一回家就跟我媽說:‘壞了,老師讓我領唱!’我媽說:‘你從來沒唱過歌啊,你唱唱。’我書包都沒顧得放下,就站在門廳開始彙報演出。我媽說:‘唱得很好啊!’後來這個愛好一發不可收。”

“你看,人一旦被人發現,就發現了自己。”海翔這樣說。

孩子在成長中特別需要“發現”,尤其是對自我還不甚了解的孩子,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賞。孩子需要張揚,不要怕孩子驕傲,他張揚的時候就會把個性表現出來,這時候家長與老師要對他說:“孩子,你真棒!”

(3)誌不高者智不達

自信的人往往擁有遠大的抱負,誌向不高的人智力也達不到。

海翔進入北京四中第一天,老校長就在開學典禮上講了兩句話:“以祖國為己任,同人民共呼吸。”這兩句話,一直伴隨著海翔的成長,“報效祖國”的責任感一直激勵著他。媽媽把這12個字寫下來,壓在兒子書桌的玻璃板底下。剛開始兒子不太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懂了:“國家花這麼大力氣培養你,你就必須成為最好的!你沒有理由不優秀。”

“學校有這麼好的校訓也是我們希望的。培養孩子應該有方向,家長要不斷為孩子導航。”張老師說。

父母在乎孩子的分數,孩子就要去追求分數;父母在乎孩子的名次,孩子就會追逐名次;而父母在乎孩子品質的發展,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有理想而自信的人。

自信的人能夠走遍天涯海角,自信的根基就是他能夠揚起理想的風帆。

人生是大樹,自信就是根。

3.讓孩子有快樂觀

快樂享受每一天!

“年歲不饒人,它不會總讓我們享受人生的樂趣。那麼,在我們的年齡還能享受,還渴望享受這種樂趣的時候,為什麼苛求自己呢?”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是這樣看待生活的。

所以,“今天,最好!”珍愛生命的人都會這樣說。

有一位老爺爺是著名的內科醫學專家,健康快樂地活到了98歲。據說,他長壽的秘訣就是———每天早晨大聲朗誦這句話:“今天就是最好的一天!”他還說:“今天,隻有今天,才是真真切切的生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些同學卻不是這樣的。而是每天早晨一睜眼,就慌慌張張爬起來,忙著穿上衣服,忙著刷牙洗臉,忙著塞上幾口早點,忙著一路狂奔衝向學校……一門心思地想著趕緊打發完手裏的事,去完成“夢中更重要”的目標。可結果卻是把自己弄得手忙腳亂,被總也做不完的“小事”裹挾著,狼狽不堪地往前奔跑……忙著聽老師講課,忙著放學回家,忙著“喂飽腦袋”,忙著寫作業,甚至連玩都變得忙忙叨叨!就這樣“拚殺”了一整天,等到晚上累癱在床上時才發現,自己竟然一點收獲也沒有!麵對這種忙亂的生活,有人寫了一句順口溜來調侃自己:“活也忙,學也忙,忙忙碌碌一整天,一覺又到解放前!”

其實,所有的同學都不願這樣活著。每當問起他們,個個都說:

“啥,這也叫生活?忙著吃,忙著喝,還不動腦子……簡直就和豬一樣嘛!”

“這種苦日子我算是過煩了!也過夠了!再這樣過下去,我非‘秀逗’了不可!”“要說誰還樂意這樣活著,不用多問,這家夥準是腦袋進水了!”……可是,依然有很多同學內心有很多的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