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娜荷芽、張會蓮這樣的偏遠地區的孩子,交往的意義也是一樣重要。第一次來北京,張會蓮十分拘謹,不愛講話,分別時連“再見”都不會說。通過敞開心扉的交往,她們距離拉近了,從陌生到熟悉,第二次再見麵,會蓮像變了一個人:愛說愛笑,活潑開朗,主動打招呼、演節目,燦爛的笑容全都掛在了臉上。
心是一個小窗口,如果這個小窗口打開了,那麼再大的世界都能裝下。孩子要勇敢地走向世界,父母就要熱情地鼓勵孩子敞開胸懷。
孩子都渴望朋友。但是現在,很多孩子缺少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久而久之,不合群的孩子越來越多。
不合群的孩子有著很多的困惑和迷惘,時常陷入孤獨、寂寞和多疑的不良情緒之中,容易產生自卑或自負心理。做父母的,一定要有意識地開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在同齡人中學會交往。
孔屏是一位孩子的母親,她定期約孩子的小朋友到家裏玩或帶孩子到小朋友家裏做客。每次家裏來了小客人,她都準備好孩子們愛吃的水果和點心,讓他們一起邊做遊戲,邊分享他們喜歡的食品。孩子們喜歡唱歌,她就讓他們獨唱和合唱輪流進行;畫畫的時候,先出一個題目,每人畫一張,她指出每人畫得好的地方,然後讓他們合作畫一張最好的。孩子們在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中漸漸地學會了合作,從而培養了合作意識。
近年來,有些專家提出一個新觀念———“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內涵就是讓同伴一起交往,在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這樣更容易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協作能力、交往能力。最好的同伴就是朋友。
5.和孩子一起上網
當今孩子的社會交往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他們除了麵對麵、寫信、電話交往之外,還可以通過網絡交際。父母和孩子在網絡麵前“地位”幾乎是平等的,而父母更需要加強網絡知識的學習,因為孩子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
有個13歲的初中女孩,是班裏的學習委員,網名叫“紅紅的青蘋果”,迷戀上全國優秀青少年網站———中少在線。一天晚上,她為了上網居然連晚飯都不吃。媽媽火了,對她說:“你再上一分鍾網,我就把電腦送人!你和那些沉迷在網吧裏的壞孩子一樣!”沒想到女兒說:“一樣?媽媽,你錯了!在網上我有那麼多朋友,甚至比我身邊的朋友還好!我離不開他們!”打那以後,母女倆很少說話,一天最多說兩句。母親十分煩惱,怎麼對待這個矛盾呢?她終於鼓起勇氣,上網求助。她給自己起了網名叫“激情燃燒的歲月”,學著發帖子向小網友們述說自己的煩惱。
一時間,引起強烈反響,網友們紛紛回帖發表自己的感受。
拉比·雷奎特:既然您已經上了這個網,您可以學著去喜歡這個網站。這裏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我和她一樣的年紀,我也很喜歡這裏,這裏可以交到許多朋友,甚至是知心朋友。我認為她上這個網站沒有什麼錯誤,但到不吃飯的地步可能就過頭了……您一定是一位負責的母親,您可以和她談談,而不是以冷戰的方法解決。希望你們的親子矛盾盡快解決。
風雪狂刀:對於父母比較武斷的行為,孩子都會有反抗心理,何不放任她幾天,等到開學後她靜下心來再說呢?當然,孩子對父母也不能過於無情,經常陪父母聊聊天談談心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芽伽:如果您經常上網就會覺得這裏的確有許多好孩子,大家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的。
激情燃燒的歲月:我想,我和孩子還需要更密切的溝通,我需要了解孩子。
風雪狂刀:兩代人的隔閡太大了,以至於用水泥是不可能填平的,但是如果兩邊的人都努力地往鴻溝裏填上膨脹性塑料的話,說不定這個隔閡不會變得那麼大,會一點一點縮小,直至愈合……
拉比·雷奎特:其實家長也是擔心孩子網戀,或聊天時遇到壞人什麼的,我認為家長應該保持警惕,但不要采取過於懷疑的態度。如果起疑,也要用盡量緩和的方法來和孩子交談,讓孩子對父母信任。
激情燃燒的歲月:我會試著向孩子解釋。我想她現在甚至開始厭惡我了。她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中少網,所以不讓她上網對她來說肯定是個打擊。
拉比·雷奎特:是嗎?那您叫她來看看這個帖子,她會知道其實媽媽是很關心她的。
紅紅的青蘋果:我已經跟媽媽說明白了……她答應我每星期天可以上半個小時中少網,感謝各位。
許多父母認為,今天和孩子溝通很困難。難在哪裏?難就難在我們不懂得和現代孩子溝通的方法。到網上看一看,孩子們講得入情入理,推心置腹。為什麼網上交流這麼容易?因為是平等交流。在平常的生活裏,父母老想教育孩子,總是擺出家長的架子居高臨下給孩子“上課”,要麼講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要麼懷疑猜測,使孩子反感與成人溝通交流,時間久了,就關閉了與別人交往的大門,變得孤僻。
孩子迷戀上網,父母恐懼孩子上網,成為當今父母與孩子間最激烈的矛盾衝突。
袁融跟他當大學教授的媽媽竇衛霖之間的矛盾,正是從上網聊天和玩電腦遊戲開始的。說起跟媽媽發生的網絡衝突,袁融記憶猶新:
“我們的衝突是從初中一年級開始的。那時,我想接觸更多的東西,虛擬的網絡世界是個無拘無束的環境,我特別希望上網去玩,多交一些朋友,跟他們在網上聊天或打網絡遊戲。”
“剛開始上網,時間耗得不是很久,後來占用的時間越來越長了。我媽開始管我,有時遊戲玩到一半,我媽就打電話叫我,真讓我受不了。”
袁融的媽媽回憶說:“記得他在小學時,我們就給他買了遊戲機讓他玩,我覺得孩子快樂是很重要的。但是上了初中,他開始玩網絡遊戲。一開始我沒反對,覺得玩遊戲能培養人的組織能力,對孩子智力開發有好處。上初二後,他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長,學習也受到一定影響,我覺得該管一管了。可怎麼管呢?我覺得特別難,因為那時他已經迷戀上網了,玩起遊戲全神貫注,你怎麼說他也聽不進去。”
母子倆共同回憶起最激烈的一次矛盾衝突。
一次,袁融玩網絡遊戲上了癮,怎麼叫也不下來。媽媽火了:“你再不下來,我今天就讓你玩個夠,下次你別想再上網了,我可以修改你的密碼!”
袁融說:“你設密碼,我會解碼!”
媽媽想,既然在電腦方麵擺弄不過兒子,就以理服人吧!於是,她對兒子說:“咱們這樣經常吵也不行,家庭氣氛弄得太緊張,咱們談一談吧!”
談話時,兒子的一句話給媽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不讓我上網,你就砍斷了我的小指頭,如果我的小指頭沒了,你說我還能好好學習嗎?我還能幸福生活嗎?”
媽媽萬萬想不到,網絡對兒子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竟然成了他身體的一部分———小指頭!
媽媽又告訴我,真正的轉折點是在兒子上初二的時候。那時,她去美國訪問學習了半年,袁融的爸爸也經常出差,沒有人管兒子上網的事。其實,她也是很不放心,時常打打電話,而更多的是與兒子相互發Email,一來關心兒子的生活,二來督促他學習。當然,少不了說讓兒子少上網玩遊戲的話。
在美國,媽媽自己介入到互聯網,才感受到互聯網在美國學生以及美國教育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媽媽發現,跟兒子在網上溝通交談,效果比打電話要好。媽媽漸漸改變了原來的想法,更意識到不能斷然阻止孩子接觸網絡,而是需要引導。
恰恰在這期間,媽媽聽說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改變了媽媽的觀點:
一個女孩子整天迷戀上網,總把自己關在屋裏,不愛跟母親說話,使母親感到十分痛苦。母親很想了解女兒的世界,很想知道為什麼網絡對年輕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於是,母親便化名上網主動找女兒聊天。女兒一直不知道這個“知心網友”就是自己的母親,在高中的三年裏,跟這個網友交流,說心裏話。她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告訴“知心網友”這個好消息。這時,媽媽推開門,走進女兒的房間說,這個網友就是我!
袁融的媽媽受到啟發:要與孩子溝通,就要理解孩子,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愛好什麼。從此,她便經常上網跟孩子們聊天,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的生活。
袁融說:“有這樣的媽媽,我挺幸運的。我現在上高二了,應該多關心一下父母了。家庭應該是快樂和歡樂的殿堂,我覺得跟父母交流,不是為交流而交流,而是營造一種良好的家庭氣氛,這也是對家庭負責的表現。”
現在,許多父母總是對孩子上網的事擔心,甚至提起網絡就害怕。但是,如果父母真的上網與孩子真誠交流,便會發現,網絡也是一個可以真心交往的地方,而並非到處都是陷阱。父母如果想改變與孩子緊張的關係,不妨走到網上,走到孩子們中間,與他們進行朋友式的交流。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與自己的孩子溝通,而且可以有效地改變自己,令自己更年輕、更有活力,令激情燃燒的歲月更長、更久。
6.和孩子一起分享愛
當您和孩子分開很久以後,您發現孩子已經不願意接納您了,或者您發現孩子大了之後,就不願把心裏話告訴您了。每當此時,您很苦惱,卻找不到辦法。不管您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您都不妨來看看怎樣和孩子一起分享愛。
愛的分享!
當學會了愛的分享,就共同品味到愛的滋味。
這就是分享的魅力!
有了好心情,一定要告訴別人,這就是分享!
有了好想法,一定要說出來,這也是分享!
一種快樂,與別人分享,就變成兩種快樂!
親子溝通,一定少不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