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民族飽經磨難,但在智力領域中,卻常能處於優勢。在猶太人家裏,小孩稍微懂事,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麵,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儀式的用意是,書本是甜的。猶太人家庭還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傳統,那就是書櫥要放在床頭,要是放在床尾,就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14歲以上的猶太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為世界之最。
在猶太人的傳統教育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習俗:
在象征書本的石板上,用蜂蜜寫出希伯來文或《聖經》中簡單的一節,請孩子在默記內容的同時舔食石板上的蜂蜜,然後再吃掉準備好的蛋糕、水果和幹果。所有這些美味都使孩子們從小就感覺到:書本是甜蜜和充滿誘惑力的,品過之後,值得細細回味、咀嚼。
如果您能夠幫助您的孩子從小就體味到閱讀的甜蜜和快樂,這將是您送給孩子的最珍貴的一筆財富。
3.和孩子一起談性
“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
“從媽媽肚子裏生出來的。”
“那我是怎麼進去的呢?”
“……”
“爸爸,什麼叫性交?”
“……”
麵對孩子對性知識提出的種種疑問,做父母的常常無言以答或難以啟齒。
一對雙胞胎男孩長到12歲了,可學校裏還沒有開設生理衛生課,於是,他們的父母決定親自上陣。他們到處找課本、找書,可惜,根本沒有圖文並茂的教材,所有關於青春期教育的書,都是在講偉大意義,在講重要性。
“偉大意義還用你說?我們最需要的是怎樣開口。”母親如實說。
於是,夫妻倆開始自己編教材。他們在電腦上為孩子們展示了各種照片,指著圖告訴孩子什麼叫生殖係統,什麼叫性交,什麼叫遺精,什麼叫艾滋病……兩個孩子像上課一樣,了解了許多人體的基本常識。
需要說明的是,雙胞胎男孩的父母是報社高級編輯,他們有選擇資料的便利條件,在家庭性教育這個問題上,更多的父母仍然麵臨著無法開口的尷尬處境。他們是怎樣對待孩子性健康教育的呢?孩子們是怎樣獲得性知識的呢?
曾經有人對1500個家庭作了調查。調查顯示: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方法存在很大問題。有74%的父母沒有意識到應該適時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當孩子向父母問及關於性方麵的問題時,有50%的父母告訴孩子長大後就知道了,能夠給孩子進行比較深的人講解的人隻占3%。而另一項調查表明,目前中國青少年的犯罪數量占總犯罪數量的70%,其中有30%是性犯罪。其中,婚前性行為普遍、性病和艾滋病蔓延、少女懷孕增加是目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麵臨的三大難點。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性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書籍、宣傳單和雜誌,來自母親的隻有3%,來自父親的更少,隻有1%。
我看過這套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兒童百科全書》,全書共分4卷,大16開本,全部由彩色的形象的圖畫與照片組成。4卷分別是《地球家園》、《人類社會》、《科學技術》、《文化生活》。有關性知識的內容在《文化生活》卷,題目是《我從哪裏來》。上麵有人體形象,男女生殖器結構、精子和卵子的作用以及胎兒在母體中的不同形象等,一目了然,生動形象,難怪許多孩子那麼愛看。
孩子們為什麼愛看這套書呢?這套書最大的特點是把知識形象化了,不是幹巴巴的說教,更不是純文字的枯燥無味的知識灌輸,而是運用各種圖片把一些深奧的科學道理簡單化、形象化了。此外,一些由國外翻譯到國內的生動活潑的性教育手冊,也可以作為父母和孩子共學的資料。
我們這代父母,都沒有很好地接受過性知識教育,即使懂得一定的知識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孩子說。麵對孩子的提問,我們常常十分尷尬,或避而不談,或對孩子提這樣的問題感到擔憂和不滿。時代在發展,孩子在長大。在性教育方麵,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且是最合適的老師。不懂,沒關係,找出一本好書,和孩子一起學,肯定比你敷衍孩子或欺騙孩子好得多。
小孩有時很幼稚,他提出的“性”問號,實際上他並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父母也不必驚慌。隻要認真地用講童話的方式講給他聽就可以了。
但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就不能講“童話”了,除了要講知識,還要重視對他們進行性別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異性交往的觀念。孩子的異性交往,是對生命的認知。
孩子和異性交往時,充滿了好奇和神秘感。從生理角度分析,荷爾蒙使人帶有陽極或陰極電場,在一起會“觸電”,有些專家管這叫“磁場效應”,也就是我們說的“異性相吸”。少男少女對異性的好感和注意力是成長中的自然現象。另外有相當多的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所以產生一種對異性的渴望。
性教育專家陳一筠教授忠告父母說:“我們要跟孩子講,種果樹要有夏季的耕耘、除草,才能有秋季的收獲。如果夏天就摘下果子來吃,味道肯定很澀。社會有很多陷阱和誘惑,要避免一些事發生,爸爸媽媽得有打預防針的準備,隨時了解孩子和異性的交往是什麼狀態。而且引導要科學、有藝術性,不能用成年人的方法,也不能用一般學科的方法。應該先讓孩子心中有數,再讓他去交往,絕不能等孩子有危險了才想到教育。另外,男孩女孩交往,一旦進人兩個人的世界,就容易走人誤區。因此父母應該提倡孩子群體交往。這樣既能達到對異性的了解,同時又避免走人誤區的危險。不要等到考試的時候再去讀書。”
和孩子談性,還要談談如何防止性侵害。
據《中國青年報》發布的一項名為“關注中小學生性侵害”的網上調查顯示,一半多(52%)的被訪中小學生網友表示,沒有人和自己提到過這個問題。
先後共有6164名中小學生網友參加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被訪中小學生網友對兒童性侵害有誤解。有三分之一的被訪中小學生認為“性侵害隻會源於異性”,有27%的被訪中小學生認為“隻有女生才會遭受性侵害”,還有26%的被訪中小學生認為“性侵害隻會來自陌生人”。
兒童性侵害定義大致可以這樣描述:一切通過武力、欺騙、討好、物質誘惑或其他方式,把兒童引向性接觸,以求達到侵犯者滿足的行為。
在這次調查中,中小學生獲取這方麵知識和辦法的途徑不容樂觀。在被問及“是否有人告訴過你遇到性侵害時該怎麼辦”時,隻有41%的被訪中小學生表示“爸爸媽媽對我說過”,隻有7%的被訪中小學生表示“老師對我說過”。
4.和孩子一起交友
從美國回來的哈佛商學院的MBA陳宇華女士認為:哈佛最看重人的是能力。主要是為人處世的社會交往能力,也就是會不會交朋友。
陳女士告訴大家,國內一個名牌大學的男生在哈佛讀博士,獲全額獎學金,但性格孤僻、不喜交往、心理壓抑,去美國三個月後便臥軌自殺。哈佛大學曾做過調查,一個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靠情商、靠人際關係。那些封閉自己、與人交流困難的人,即便很有學問,也很少獲得成功。
孩子終究會長大,會獨自走向社會。他們能否獨立生存,能否獲得成功,主要看他們能否與人和諧相處。知識使人變得文雅,而交往能力使人變得完善。
交朋友是需要學習的。不僅孩子要學,父母也要學。許多家庭創造了很好的和孩子一起交朋友的經驗。
北京女孩陳文靜、陳文佳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的父母就非常善於幫助孩子交朋友,並和孩子一起交朋友。說起這點,文靜、文佳的爸爸陳小群感受頗深:
“現在父母很少教孩子怎麼去處理人際關係,我的體會是,人際關係,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大人在單位,如果同事關係不好,很難愉快地工作,甚至還會把壞心情帶回家。孩子大部分的時間在學校,如果和同學、老師關係不好,與人有了矛盾衝突,也不知道怎樣處理,孩子就很難快樂起來,也很難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態。”
“我們經常教孩子的為人處世原則是: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愛做什麼做什麼,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愛說什麼說什麼。其實,這個原則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尊重別人。”
“有時,孩子回到家也會很激動地說:‘誰誰什麼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聽她說完後,最後都會問她:‘這件事情是他不對,那你覺得他有什麼優點呢?’孩子就會去想別人的優點,這樣在人際關係中孩子就比較容易看到更積極的一麵。”
“四年級的時候,文佳班裏有一個擔任班幹部的女孩,總愛找借口扣她那組的紀律分,弄得她特別煩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輪到文佳值日的時候,她也想找理由去扣那個女孩的分。我就告訴文佳:‘你不是覺得她的做法挺差勁的嗎?如果你也像她那樣做,你不就是在做自己討厭的事情嗎?最好的辦法是,你告訴你那組的同學,要做得100%好,別給人家留下借口。’可文佳說:‘我們組裏總有一兩個調皮的孩子,他們也不聽我的。’我就又跟她說:‘調皮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表揚,別人總愛看他們的缺點,很少有人能表揚他們。但每個人都是有優點的,你隻要發現他們的優點去表揚鼓勵他們,我保證他們能做得很好。’後來,文佳這樣做了,果然,那些調皮男孩也很服她,從那以後文佳她們組很難讓別人找到借口。最讓我們欣慰的是,那個女孩子看到自己總和文佳作對,文佳並沒有以牙還牙,慢慢也改變了,後來她們成了好朋友。”
文靜、文佳一旦學會了交朋友,就渴望結交更多的朋友。她們的父母理解女兒,還和女兒一起交朋友。在全國少工委組織的“五十六個民族小夥伴手拉手進北京”活動中,兩次分別把內蒙古女孩娜荷芽、雲南布朗族村寨女孩張會蓮接進家,全家與她們交朋友。
張會蓮家住雲南瀾滄江畔,祖祖輩輩都是茶農,她是村裏唯一來過北京的人。為了來北京,她坐了七天七夜的汽車、火車。她的夢想是從家鄉修一條直接通到北京的非常快非常快的路,能讓更多的小夥伴到北京來,也讓更多的大哥哥、大姐姐到她的家鄉去,把家鄉建設得和北京一樣漂亮!娜荷芽的家鄉在內蒙古大草原,她的夢想是讓已經變成沙漠的地方長出綠草。這些都是姐妹倆在北京難以了解到的,遠方的朋友就像一扇小窗戶,一下子向她們打開了一個大世界,萌發了一個個美麗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