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孩子一起學習
在美國一所大學的日文班裏,突然來了一位近60歲的華裔老太太。她每天總是最先來到教室裏溫習功課,上課時十分認真地跟著老師閱讀。她的筆記寫得工工整整,年輕人便紛紛借她的筆記來參考。每次考試,老太太總是緊張地複習。有一天,老教授對青年們說:“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好孩子。你們可以問問這位受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養的孩子。”青年們一打聽,果然,這位老太太叫朱木蘭,她的女兒正是1986年當選為全美六大傑出婦女之一的趙小蘭,現任美國政府勞工部長,這是迄今為止華裔在美國聯邦政府中任職最高的官員。
一國之希望在於人才,人才之根本在於教育,而教育水平之高低,又與家庭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
黨的“多次”報告中強調要“形成全民學習,終生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在共青團的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同誌向全國青年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努力學習;二是善於創造;三是甘於奉獻。
一個學習型社會已經到來。不僅青少年要學習,父母老師也要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弘揚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是民族大業之基礎,也是父母之責任。
近幾年來,學界重新認識國學經典,團中央倡導“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中華民族素來的教育目的是“讀書明理”。
明什麼理呢?就是明白做人的道理,也是培養人的綜合素質。
讀千古美文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別看商州區城關小學的張宇軒是個小學生,她可真是了不起,能背誦數百篇中華美文。她的爸爸是商州區文聯主席,父女倆常常一起誦讀古詩文。更可貴的是,他們一家人還能用古詩文中的經典句子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知行合一。
女兒背會《明日歌》,懂得了“今日事,今日畢”的道理,每天不用父母提醒,自覺按時完成作業;媽媽背會“天下事有難易乎”,迎著困難上;爸爸常常用古詩文中的道德知識教女兒做人做事。全家勤學向上,創立了很好的家庭文化氛圍。
中華美文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先進文化,傳播了道德知識,宣傳了道德規範。親子同誦中華美文,是加強家庭道德建設的好辦法。
“知心家庭”倡導一家人“同誦中華美文”,妙就妙在共學同誦上。今天的父母,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和孩子一起學,既補償了過去的不足,又能感染孩子。
當你和孩子一起背誦北宋大政治家、大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時,一定會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氣勢宏偉的警句打動。你會告訴孩子,“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就是崇高的民族精神,他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激勵,並懂得少先隊隊禮的含義,懂得什麼是“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當你和孩子一起背誦《老子·道德經六十三章》中“輕諾必寡信”一句時,你一定會想到說話不算數的家長沒威信,輕易許諾一定缺乏信用,你做到了誠實守信,再教育孩子明禮誠信,就有了說服力。
當你和孩子一起背誦《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一篇中的千古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時,告訴孩子“尊敬我的長輩,並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孩子,並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孩子”,同時身體力行:你常常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孝敬老人,給老人過生日;你不僅關心自己的孩子,還關心貧困地區的孩子。在你的影響下,你的孩子便學會了“尊老愛幼”的中華美德,學會了“團結友善”的道德規範。
共學同誦重在“同用”。知識是需要學習的,道德是需要傳播的,家庭的道德建設靠父母、孩子共同完成。我們要從一言一行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增強道德建設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有個中學男孩在學校表現很好,可在家很懶,從不打掃自己的房間,他認為這是區區小事,自己是幹大事的料。爸爸在他的屋門上貼了一句古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兒子看後受到了教育,知道了大事都是由小事組成的道理,開始自己打掃房間了。這種交流的方式,是心靈的溝通,以理服人,比斥責更有效。
《中國少年》上登載了一則報道:閆妮是名優秀的中學生,她的成長也得益於先進文化的熏陶。
閆妮的父親是一名軍人,一直在邊遠山區工作,女兒10歲時才調回北京,和女兒生活在一起。作為軍人,他有自己的事業,作為父親,他很歉疚,覺得欠了女兒很多。他一直捫心自問: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女兒?”最後,他決定幫助女兒勵誌。
上小學時,閆妮有一個日記本,她主動請爸爸在扉頁上為她寫一段話。父親寫了荀子《勸學篇》裏的一段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
閆妮對這種方式很樂意接受。她對我說:“我知道爸爸是在鼓勵我學習,告訴我在一點一滴積累中學習。這種方法挺好的。如果他把這段話讀出來,就是另一種感覺了。因為那時我才10歲,聽不懂,可他抄在我的本上,我可以天天看,天天想,爸爸為什麼要送我這段話?爸爸不向我說明,我的好奇心越重,這樣一步一步去思考,就理解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話不在多,有用則靈。閆妮的父親並沒有因為10年不在女兒身邊而覺得愧對女兒,而是用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去點燃孩子心中理想的火花,去樹立道德與規範,這種父愛是理智的愛、智慧的愛、獨特的愛。
閆妮上了中學後,每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比如:學習成績下降了,競選幹部落選了,和同學吵架而陷入苦惱了、情緒出現波動,父親都會找一本書或抄一段文字,讓女兒自己去看。隔一段時間,再和女兒交流:“你對這事怎麼看呀?”
女兒對父親心服口服。這是一個很獨特的方法,對於今天有學習和思考能力的中小學生來說的確是個很好的辦法。
大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我之所以看得比較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應豪邁地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曆史山峰上,麵向世界,開創未來,共同營造“知心家庭”。
2.和孩子一起閱讀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愛書、愛讀書,但生活中,真正懂得為孩子營造閱讀世界的父母卻並不多。
在現實生活中,提起孩子的閱讀,很多家長心中常會畫出這樣一個等式:閱讀=看課外書=看閑書=和學習無關=影響學習。這和家庭教育中老生常談的父母功利思想直接相關。許多家長,讓孩子在學齡前讀書是為了認字,上學之後,孩子隻能看和學習直接相關的書,家長很少鼓勵孩子自主閱讀、自由閱讀即使讓孩子看書,最多看點優秀作文。不少孩子的閱讀興趣被父母的教育功利思想慢慢泯滅了。
有不少家長打來電話說自己的孩子不乏聰明,可就是學習不好,令他們非常苦惱。家長在電話中常常將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歸結為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學習興趣,有些父母甚至懷疑孩子得了多動症。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係兒童閱讀研究專家舒華教授的研究告訴我們:家長的這種理解並不全麵,很多孩子的學習問題是由閱讀問題引起的。舒華的這一結論來自她與她的研究小組幾年來的研究和調查,他們發現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閱讀困難,嚴重的已經發展為閱讀障礙。
甚至在文化氣氛濃厚的首都北京,小學生的閱讀障礙率也達到6%-8%。
也許多數家長認為閱讀能力頂多會影響到孩子的語文成績,其實,閱讀困難不僅會使孩子的語文學習產生困難,也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因為任何學習都是從閱讀開始的。
早在四年前,世界經濟組織進行了一次全球青少年閱讀能力的調查。
這個組織在調查報告中指出,15歲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學校裏學習到成年以後所需的一切知識和技能,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為終生學習奠定穩固的知識基礎,而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終生學習的基礎和最大的本錢。
一個經濟組織為什麼要關注青少年的閱讀能力呢?原來他們在研究國際成人閱讀能力時發現,閱讀能力強的人不但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甚至薪水也比較高。學曆高低固然會影響就業機會,但是當學曆相當時,閱讀能力強的人擔任高技能白領工作的幾率就明顯高得多,而且閱讀能力比學曆高低更能準確預測一個人在職場的發展。
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閱讀的世界?父母要從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開始。對於孩子而言,讀書是從興趣開始的。能否樂在閱讀,也是繼續保持和發展閱讀能力的關鍵要素。孩子會不會為興趣而閱讀、喜不喜歡和別人討論讀過的書、逛書店和上圖書館看書的頻率高不高、重不重視閱讀,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閱讀習慣。而國際成人閱讀能力調查發現,中學畢業後,若是長期不閱讀,閱讀能力就會逐漸退化。為了保持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孩子更高的閱讀能力,我建議家長要做到:
第一,家長要以身作則,自己也應該有閱讀習慣。
第二,要替孩子創造一個很好的閱讀條件,例如孩子有自己的書房、書桌、書架,家庭要預備一個好的閱讀環境。
第三,家長要為孩子買一些書,不用買很貴的書,鼓勵孩子和其他朋友交換書來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書。
第四,和孩子一起讀書。這一點非常重要,對小學階段的孩子尤其如此。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給予孩子讀寫支持的多少,將顯著影響孩子的讀寫能力。一項名為“閱讀能力在美國”的研究報告顯示,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例,父母參與少的學校,其閱讀分數低於全國閱讀平均分數46分,相反的父母參與高的學校,其閱讀分數高於全國閱讀平均分數28分,兩相比較相差達74分。
世界經濟組織在他們關於青少年的閱讀能力調查中提道:
家財萬貫,不如滿室書香。因為文化資產的影響力更勝於物質財富。家裏圖書的數量、種類愈多,父母愈常和孩子討論書籍、電影、電視節目的內容,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愈強,這就為他們將來參與社會競爭贏取了一張最有價值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