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培養創新思維(1 / 3)

1.挖掘孩子的智力潛能

孩子的潛能是個巨大的寶庫,要仔細觀察和發現,懂得開發。很多專家分析,嬰兒就有巨大的潛能,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要開始教育,跟他說話,教他認知。前不久有報道說,一個6個月大的孩子識字上千個,經有關兒童教育專家測試,他的認字能力的確很強。在他很小的時候,媽媽發現他對電梯的數字很關注,特別對自己住的樓層———23這個數字敏感,於是試著培養他的認知能力。

如果發現孩子對某一方麵有興趣,要好好愛護和培養。我國圍棋國手常昊從小愛下棋,還沒上小學,圍棋上父親就不是他的對手了。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常昊總在半路“失蹤”,他是看人下棋去了。少兒圍棋班開課半年了,不會下圍棋的常昊才來,但圍棋班的邱百瑞老師注意到,通常6歲孩子看人下棋,半小時就坐不住了,常昊一坐就是半天。興趣本身就是一種才能,邱老師經常給常昊開小灶,小神童開始揚帆啟程了。

每個人都有先天察賦,後天的教育更重要。兒童的潛能如果不及時開發,就會遞減。

在這方麵,我們的家長常常會犯主觀臆斷的錯誤,其結果不僅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反而會把創造力扼殺在搖籃中。常見的錯誤做法如:

(1)催逼孩子

要有科學的家教觀念,因材施教,遵循自然發展規律,而不要催逼孩子。很多天才的失敗就是來自父母、社會的極度催逼。《傷仲永》就是眾所周知的故事。神童仲永不過幾年工夫,就變成了一個普通人了。很多傷心困惑的父母,都滿懷驕傲地回想孩子當年的聰慧和與眾不同,經常得“一百分”、“第一名”,活潑可愛,某一方麵特別強,哭訴孩子“悲慘”的現狀———不愛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行為怪僻,不知道為什麼變成了這樣。為什麼?他們不知道大部分原因在於自己的教育。整天在孩子耳朵邊嘮叨分數名次,今天得了99分,為什麼那幾個孩子得100分,你怎麼就要差那麼一點?這次第三名,為什麼不多幾分?多兩分就是第二名了,得了第二名,又加碼———下次一定要得第一名啊。有的父母拿孩子的某項特長到處顯擺,甚至在專業和職業上早早地就給孩子訂了“終身”,回到家再進行“魔鬼訓練”,要求越來越高,將孩子的興趣和激情化成了負擔甚至是仇恨。曾有一則記者的采訪報道,10歲孩子學鋼琴,母親辭了職陪學,記者問:“打算作為專業嗎?”母親說:“那當然,我把一切都豁出去了。”“孩子還小,如果以後他有另外的選擇呢?”母親斬釘截鐵地說:“不能的。”看到孩子坐在琴凳上那茫然的神情,我不禁心生害怕。隻給孩子一條路,此路不通時,就難免發生悲劇了。

(2)畫地為牢

另有一個事例,一位父親覺得自己的女兒記憶力超常,也辭了職專事教育。孩子每天要記憶背誦好幾個小時,家裏滿牆的文字公式定理,此外父親也帶著進行體育鍛煉,帶著適時娛樂。

父親很自豪又得意地講解他的家教“宏大”計劃。我從孩子眼中卻看不到那種清亮亮的喜悅和能力非凡孩子的從容,我注意到她的聽話,她的緊張,與孩子們在一起時,她不太合群。孩子也是“社會人”,在她的每個年齡段,都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和行為空間,有自己的繽紛世界,她需要更多跟孩子們在一起的歡笑,需要宣泄情感和體能,這種種加起來才稱得上幸福。如果她整天隻跟家長在一起,狹小的世界會限製她,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會萎縮,況且家長不惜辭職孤注一擲,執著一念,會給孩子帶來巨大沉重的壓力。

任何人才的成功,都離不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維能力和記憶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情感(包括道德品質)、意誌、性格、氣質等。

人的一生中,兒童時期正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智力發展,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智力發展。因此,抓住兒童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及時開發兒童的智力潛能,是教子成才、助子成功的重要途徑,而失去了這一時期的發展機會,以後的教育會加倍曲折艱辛,因為兒童的智力開發不進則退,是會遞減的。

作為家長,該如何挖掘孩子的智力潛能呢?

A.強化孩子的觀察力、認知力

曆史上,大凡智力高度發達的人,其觀察能力都是比較強的。著名的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曾對自己的學生提出過這樣的要求:“應當先學會觀察,觀察。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

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喜歡觀察動物。在他5歲的時候,一天晚上,他忽然聽到附近的叢林裏傳來一陣陣美妙的鳴叫聲。他想,是小鳥在鳴叫吧?我該去看看。大人們嚇唬他說,森林裏有狼,專門吃小孩子。小法布爾卻毫不膽怯,勇敢地鑽進森林去觀察、探索,結果他發現:發出鳴叫的不是小鳥,而是一種螞蚌。從此,他對昆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終於成為頗有成就的昆蟲學家。

觀察力對研究自然科學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同樣,對於文學藝術也是必不可少的。魯迅就曾教導文學青年:“如果要創作,第一要觀察。”

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拜福樓拜為師。福樓拜要求莫泊桑到馬車站去觀察馬匹:“馬車站有許多馬,你仔細觀察那裏的馬,然後用一句話描繪出其中一匹馬與其餘幾十匹馬不一樣的地方。”就這樣,莫泊桑鍛煉出了超人的觀察力,因而,他的小說以人物刻畫細致、入木三分而著稱,在世界文壇享有很高的聲譽。

怎樣使孩子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認知力呢?

第一,鍛煉感官功能。把孩子帶進大自然,使他們視野開闊,博覽多聞。接觸感性事物,是觀察力發展的基本前提。

現在,很多孩子害怕寫作文,“一寫作文就頭疼”。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生活。如果整天把孩子關在屋子裏,勢必堵塞孩子的視野,又怎麼能激發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呢?

北京有位年輕的媽媽很懂得培養孩子。她的女兒從小愛畫畫,可有一段時間覺得畫煩了,不想再畫了。這位媽媽沒有硬逼著孩子繼續畫畫,而是帶她去養雞場、動物園觀察小動物。女兒看得很仔細,回來後畫了不少新畫,其中的一幅百雞圖還獲了獎。

所以,家長要盡量利用業餘時間帶孩子去公園玩一玩、看一看,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多接觸大自然。孩子在這些外出活動中,自然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家長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引導和訓練孩子的觀察力。

第二,要幫助孩子確定觀察對象。節假日,家長帶孩子外出時,可以事先對孩子提出一些觀察事物的題目:家門口增加了幾棟樓?大街上增添了幾家商店?動物園的猴子是怎麼吃東西的?下雨的時候,雨是什麼樣子?刮風時,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常此以往,孩子就會留心周圍的事物,逐漸改變那種凡事漫不經心、視而不見的習慣。

第三,對於上學的孩子,最好讓他寫觀察日記。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也有助於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第四,給孩子創造一些觀察的有利條件。如讓孩子自己養養小金魚、小蝸牛、小螃蟹,或者小雞、小兔、小花、小草什麼的,讓他們觀察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況,了解它們的成長過程。這一切,非常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B.培養記憶力引起孩子記住事物的興趣,加強背誦、理解,增強有意注意能力;擴大閱讀量,加強無意注意,反複刺激大腦皮層,促進記憶力

C.發展孩子的想象力、思維能力

想象力,作為創造性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愛因斯坦概括自己一生的科學實踐,得出了“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的真知灼見。他提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我們應當把想象力看做是科學研究中的必備因素。

人的大腦分為四個功能區:直覺功能區、記憶功能區、判斷功能區和想象功能區。據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一般人對想象功能區隻使用了50%,這就說明,發展想象力的潛力還很大,而兒童時期又是個人想象力發展的大好時機。

達爾文上小學後,不知怎麼變得愛“撒謊”了。有一回,他撿到一塊小化石,回來跟姐姐說:“這是一塊寶石,價值連城呢!”又有一回,他撿到一個硬幣,一本正經地告訴姐姐:“這是古羅馬造的。”姐姐一看,隻是一枚被壓得變了形的18世紀的舊幣罷了。姐姐對達爾文的“說謊”行為很是惱火,幾次向父親告狀,可父親總淡然一笑,說:“這算什麼撒謊!這個孩子倒挺有想象力,說不定哪一天他會把這種才能用到事業上去呢!”果然,達爾文長大以後,把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到縝密的科學研究中,創立了偉大的“物種起源”學說。

D.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有了自學的習慣,不論孩子是繼續深造,還是參加工作,都能很好地利用這把鑰匙去打開知識大門。

孩子自學習慣的養成,要靠家長的長期訓練。比如,幫助孩子製定具體的學習製度和學習計劃,並提醒孩子去認真實施;要求孩子預習功課,養成提前預習課文,以便帶著問題聽講,更好地吸收知識的好習慣;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作業,教會他查字典、讀書、讀報,以獲取更多有益的知識……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要想讓孩子成才、成功,家長們就要注意從生活、學習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抓起,培養孩子各個方麵的優良習慣,正確地引導他們穩步走向擁有美好前程的未來。

可以說,孩子的一生,就掌握在我們做父母的手中!

2.培養孩子的勤奮努力

生活上的貧困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上的貧瘠。在貧困的農村,女孩子要想把上學的路走到底,那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需要有一種持之以恒、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頑強精神,不管別人怎樣瞧不起你,你絕不能失去勇氣、毅力和尊嚴。

在我國的貧困農村,有誌氣、愛學習的孩子還有許多許多,湖北大別山區的戴滿菊就是其中的一個。

《中國少年報》報道了這樣一個事情:大別山是一塊英雄的土地。幾十年前,這裏曾經族旗遍地。無數熱血男兒為了革命出生入死;無數老人、婦女,甚至是孩子也獻出了寶貴生命。鮮血染紅了大別山,浸潤著每一寸土地,使它變得更加雄偉挺拔、蒼青翠綠。

大別山也是一塊貧瘠的土地。許多品學兼優的孩子都因貧困失學了。一個叫戴滿菊的學生也不例外,她的心裏好難過啊!

可是,她不得不退學!因為她要做飯、燒水、洗衣、喂豬、收拾屋子,還要幫著大人幹農活。然而,她每天都會抽空跑到山岡上站一會兒。因為那兒有一條通往學校的山路……一天,滿菊提著一筐豬草,正吃力地往家走,剛好碰上了前來找她的張老師。她一頭紮進老師的懷裏,“哇”的一聲哭了:

“老師,我好想你!我好想讀書啊!”

張老師來到滿菊家,主動提出要為滿菊墊付學費。滿菊隨即“撲通”一下子跪在父母麵前,哭著哀求道:“求求你們讓我去讀書吧!家裏的活,我哪怕不睡覺也會幹完的!”

滿菊的父母流著眼淚重重地點點頭。

從此,滿菊又回到學校讀書了!每天,她天不亮就會起床,做早飯、喂豬,然後背起柴草筐上路了,學校離家有15裏山路,每天上下學要走3個多小時。於是,她還是一邊走,一邊用心背著英語單詞……

因為滿菊的艱苦事跡,她成為被“希望工程”救助的少年之一。那天,天津的小記者高勇和來自北京的小記者楊浩,去采訪了戴滿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