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斌
將李幼斌近年來出演的幾部作品連綴起來,幾乎可以形成一部中國父親形象的變更史
剛剛在央視播完的軍旅題材電視劇《在那遙遠的地方》(以下簡稱《遙遠》)中,李幼斌的戲份並不算多。盡管在演員名單中他的名字被放到第一位,更多的戲份還是圍繞在殷桃、吳建等青年演員身上,但無論在投資方還是觀眾看來,最有吸引力的名字,依然是李幼斌。他累積了從《亮劍》、《闖關東》再到該劇的高人氣和好人緣,他那張縱橫溝壑的臉,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缺少的人物符號——傳統、固執、堅毅,爺們的父親形象。
《遙遠》中,殷桃扮演李幼斌為報答救命之恩而送給戰友的親生女兒袁鷹,卻陰差陽錯最終成為李幼斌扮演的司令員韋鐵軍營裏的新兵。身世之謎、姐妹倆在愛情上的競爭、與父親的恩怨……這些都是親情劇裏常見的橋段,拎出來不算什麼,但放在巍巍昆侖山脈和上個世紀60年代的背景中,卻因為時空距離而產生了美感。
李幼斌扮演的韋鐵,展現了一種家庭教育、傳統承襲的父親模式:子女的成長意誌服從於集體意誌(比如軍隊、工廠乃至國家),而集體意誌的代言人就是我們的父親——他們也是這樣長大的。將李幼斌近年來出演的幾部作品(《亮劍》、《闖關東》、《繼父》、《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遙遠》)連綴起來,幾乎可以形成一部中國父親形象的變遷史:《闖關東》中的朱開山注重父權,這是中國傳統父親精神的核心,這一部分幾乎延續至今,卻在改革開放的衝擊下逐漸弱化,“父親”開始被迫去適應子女們主演的時代(《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而李幼斌最經典的父親角色主要集中在建國初期到80年代初:如果說朱開山的父權主要還是體現家族延續的需求,那麼李雲龍、韋鐵則更多地體現我們的國家理想與意誌。盡管《亮劍》中真正表現李雲龍與子女互動的情節很少,但他的革命經曆也完全可以看作是韋鐵的經曆。《遙遠》中韋鐵在女兒袁鷹的墓碑前說:“幾十年來,我們邊防戰士不怕艱苦,不怕犧牲……我們的一切都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
我聽到這段台詞時,竟然有點發抖——被這種盡量消除個人存在,而突出集體意識的情懷所震撼。都這樣了,怎麼還把祖國念在口中?不僅僅因為韋鐵是軍人,我相信在那個年代,哪怕一個工人或者農民,在生活中也會說出這樣主題宏大的“台詞”。在理想主義像個笑話的今天來看,他們很可愛,他們中的很多人很可敬。
李幼斌扮演的父親形象是可以標準化的。這些父親們不懂愛情,李雲龍的戀愛、成家更像是征服,是基於男性能力證明的征服,之後的忠誠與執著,是一種作為家庭主人的責任——有一次我采訪張國立,他也說他們的父母之間似乎沒有什麼愛情,之所以能夠走到最後、相互扶持,是因為強大的責任感。我們的父親不懂得去表達自己的感情,寧願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子女,比如孫海英扮演的石光榮。
不要以為隻有軍人是這樣,連電視劇《好爸爸,壞爸爸》(1987年)中趙有亮扮演的知識分子父親不也如此?說起來,別說60後、70後,即便獨生子女普及後的不少80後,提起父親小時候的“專製”也都是眼淚嘩嘩的。李幼斌式的父親希望子女成才,能夠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棟梁之才是他們最滿意的子女形象。
盡管現在也推崇諸如陳奕迅、庾澄慶這樣的“潮爸”,但在《遙遠》中我還是能夠看到熟悉的父親的影子——梗起脖子吼人的表情、不善表達感情的言辭……盡管沒有用家國情懷“綁架”我,但他總說:好好學習,一定要考上大學啊!當社會衡量價值的標準變化後,父親的標準樣本也跟著變了。
李幼斌塑造的父親形象,就像路遙的小說、汪國真的詩,都遠去了,遠去了。
附錄:
父親葉劍英的重大抉擇、父親陳毅在我眼中是“501”、父親告誡別做“八旗子弟”三篇來源於《南方都市報》
在你們了解同情之後,安靜、揭開真相無損父親的偉大、他就是一個科學家、人生沒有如果、我父親是一個歸不了檔的人、世上少了一個人、父親的味道、父親一聲不吭、生命的聚散,化作一場冬雨、往事悠悠,生命如酒、寫給天堂女兒的一封信、以父親的名義 、誰動了侯耀文的遺產、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 、活著就是幸福、遙遠的父親標本十六篇來源於《南方人物周刊》
爸爸、柚子和我來源於《名牌雜誌》
其他都來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