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在《禮記》中作《樂記第十九》,全文5000餘字,包括11個子篇:《樂本篇》《樂論篇》《樂禮篇》《樂施篇》《樂言篇》《樂德篇》《樂情篇》《魏文侯篇》《賓牟賈篇》《樂化篇》《師乙篇》等。據西漢劉向記載,古代的《樂記》共23篇,這23篇的篇名都記載於他的《別錄》。《別錄》一書雖已失傳,但唐代的孔穎達作《禮記注疏》時說,《別錄》所載《樂記》的全部篇目,當時還“總存焉”。從孔穎達的記載看,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還包括《奏樂篇》《樂器篇》《樂作篇》《意始篇》《樂穆篇》《說律篇》《季劄篇》《樂道篇》《樂義篇》《昭本篇》《招頌篇》《竇公篇》等12篇,現今這12篇已失傳。
據傳,公孫尼子上承孔子、集先秦儒家樂教之大成,是《樂記》的原創者。然而從文本本身的行文來看,《樂記》不是出於一時、一人之手,這是可以肯定的。因為編輯的痕跡十分明顯,且重複、鬆散之處隨處可見。
先秦時期的文獻流傳,由於受到了書寫方式的限製,加之師徒之間口耳相傳的授教方式,還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劫難,往往使得先秦時期的很多文獻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地、一字不差地保存下來。《樂記》的文獻流傳也不例外。
一般認為,通行本《樂記》,可能是彙編於戰國時期的,也可能是彙編於漢初的。但其內容都高度集中地體現了先秦儒家關於“樂”的思想。其基本思想當直接傳承於孔子,原著當形成於孔子與其弟子及再傳弟子之間。孔子樂教,與《詩》《禮》相提並論,是孔子“仁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先秦時期各種文獻來看,中國先秦時期的“樂”(詩、樂、舞三位一體)是非常發達的。孔子就是一位超一流的音樂實踐及音樂理論大師。由於書寫方式的限製,樂譜的記載難以保存。“人存則樂存、人亡則樂亡”的狀態,致使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具體的演奏、表演資料極端貧乏。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樂記》及其相關文獻所提供的內容就非常珍貴了。
鄭玄說:“名曰《樂記》者,以其記樂之義。”“樂之義”就是專門研究“樂”的理論,它是對“樂”之實踐活動的提升與超拔。孔穎達《禮記正義》引《藝文誌》說:“黃帝以下至三代,各有當代之樂名。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也。’周衰禮壞,其樂尤微,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矣。漢興,製氏以雅樂聲律,世為樂官,頗能記其鏗鏘鼓舞而已,不能言其義理。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博古,與諸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雲樂事者,以作《樂記》事也。其內史丞王度傳之,以授常山王禹。成帝時,以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樂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又說:“劉向所校二十三篇,著於《別錄》。今《樂記》所斷取十一篇,餘有十二篇,其名猶在。三十四卷,記無所錄也。其十二篇之名,案《別錄》十一篇,餘次《奏樂》第十二,《樂器》第十三,《樂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樂穆》第十六,《說律》第十七,《季劄》第十八,《樂道》第十九,《樂義》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招頌》第二十二,《竇公》第二十三是也。案《別錄》:《禮記》四十九篇,《樂記》第十九。則《樂記》十一篇入《禮記》也,在劉向前矣。至劉向為《別錄》時,更載所入《樂記》十一篇,又載餘十二篇,總為二十三篇也。其二十三篇之目,今總目存焉。”孔穎達的行文是在說,中國上古時期,詩、樂、舞極端發達,周衰禮壞之後,遺法皆亂,此篇《樂記》乃是“采《周官》及諸子雲樂事”而成的重要著作,其理論的主體是先秦之物,記載的也是先秦的思想。雖然並非全貌,但是彌足珍貴。
《樂記》的作者和時代問題,從古到今,眾說紛紜。據《漢書·藝文誌》載,古樂早已有了,但後來散失,及秦而頓滅。漢初朝廷“廣開獻書之路”,像河間獻王這樣的人,以其地方的力量,搜集古書古樂,他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整理出一部《樂記》來。《漢書·藝文誌》所開列的《王禹記》24篇,有可能就是河間獻王所搜集和整理的《樂記》,它不屬於漢代人的新作,而屬於“先秦舊書”。至於劉向校書所得的“《樂記》二十三篇”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孫堯年在《〈樂記〉作者問題考辨》一文中說:“《樂記》既入中秘,則推斷劉向校得之二十三篇與《王禹記》同屬一本,並不為過(唯兩本輾轉流傳,內容難免更動,其不同或不僅一卷之差)。”他的意思是說,河間獻王獻書到了宮內(中秘),劉向校書中秘,得之而加以校定,這是很有可能的。其中雖有某些更動,但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樂記》應當是河間獻王所獻的“先秦舊書”。正因為這樣,所以它才需要搜集和整理,獻上朝廷。
那麼《樂記》原書的作者是誰呢?據《隋書·音樂誌》,南朝的沈約認為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唐朝的張守節也說:“其《樂記》者,公孫尼子次撰也。”據此,郭沫若在《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一文中,斷定《樂記》的原作者是公孫尼子。不過,郭沫若說,公孫尼子有可能是孔子的學生公孫龍,並疑心七十子裏麵的“公孫龍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歲”就是公孫尼。而且他也認為:“今存《樂記》,也不一定完全是公孫尼子的東西,由於漢儒的雜抄雜纂,已經把原文混亂了。”孫堯年不同意說公孫尼子是《樂記》的原作者,孫認為:“《樂記》是西漢中期以前儒家論樂的綜合著作,主要為荀子學派的作品。”蔣孔陽支持孫堯年的觀點,認為:“《樂記》所本的原書,是《周官》及先秦諸子言樂事者。它裏麵,有孔孟的言論,有荀況的《樂論》,還有《易·係辭傳》《左傳》《呂覽》以至《禮記》中其他各篇有關的文章。正因為這樣,所以《樂記》有許多地方與它們相同。因此,《樂記》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漢初儒者搜集和整理了先秦談樂的言論,特別是儒家談樂的言論,綜合起來,編輯成的一部著作。它的原作者應當是先秦儒者,它的編輯者則是漢初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