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師乙篇(1 / 2)

(一)原文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歌何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歌者宜歌‘齊’。”

“夫歌者,直已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

“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譯文

子貢見到師乙並向他請教說:“我聽說,學唱歌應當符合每個人的個性,像我這樣的人,適合唱什麼歌呢?”師乙答道:“我是個低賤的樂工,哪裏配得上您來請教適合唱什麼樣的歌。還是讓我說說我聽到的說法,請您自己去判斷吧。寬宏而安靜、柔和而正直的人適合歌唱《頌》;誌意闊大而沉靜、開朗通達而誠信的人適合歌唱《大雅》;恭敬謹慎而喜好禮儀的人適合歌唱《小雅》;正直而寧靜、清廉而謙和的人適合歌唱《風》;直率而慈愛的人適合唱《商》;溫和善良而能決斷的人適合歌唱《齊》。”

“唱歌的人,要先正自身並表現出德性。歌者內心有所感動,天與地都會應和,四時會互相協調,星辰運行有條不紊,萬物隨之發育生長。所以,《商》這種樂歌是五帝時代流傳下來的,商代的人把它記載下來,因而列為《商》;《齊》這種樂歌是三代流傳下來的,齊人把它記下來,因而叫《齊》。懂得《商》的人,遇到事情往往能決斷;懂得《齊》這種樂的人,見到利益往往能推讓。遇到事情能決斷,這是勇敢;遇到利益能推讓,這是義氣。既勇敢又有義氣,除了樂歌外有什麼能表現呢?因此,樂歌昂揚時如同高舉,低沉時如同墜落,婉轉時如同折斷,靜止時如同枯木,曲折變化合乎規矩,連綿不絕如同貫串在一起的珠子。”

“所以,用歌唱來表達,是言語表達的延續。心中愉悅,所以要用言語表達。言語不足以表達,所以用歌唱來表達。歌唱不足以表達,所以要感歎,感歎不足以表達,所以就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了起來。”

【故事1】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偉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有一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像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鑒賞家。相傳《韶》樂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到,後來在齊國的一次宮廷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歎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故事2】

康昆侖拜師

唐朝的時候,有一年長安地區好久沒有下雨,田裏莊稼盡枯、旱災嚴重。唐德宗下令祈雨。於是按照當時的風俗慣例,舉辦了一場歌舞雜戲競技的盛會。在長安天門街中心的二側,各搭了一座彩樓,舉行表演藝術競賽。

輪到音樂比賽時,東街推出了琵琶名手康昆侖上台表演。康昆侖那時已經是國工,自以為是天下第一名手,必然無敵。康昆侖在台上悠然自得,彈了一曲《新翻羽調綠腰》。這是一首有技巧的生動活潑的樂曲。果然名不虛傳,奏得娓娓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