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街市民正當嘖嘖稱道、一片讚揚之聲的時候,西街彩樓後台走出一名妙齡女郎,盛妝豔服,懷抱琵琶,在台前施禮後,對著台下觀眾說:“我也彈《新翻羽調綠腰》。”隻見她輕撚重撥,感情生動細膩,移調彈奏,音響宏亮鏗鏘,激昂處宛如雷聲隆隆,妙絕入神。她的彈奏顯示了高超的演技和非凡的功力,不但博得台下觀眾讚歎,連康昆侖也驚奇不已。他想,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高手女郎,應該向她拜師學藝。這時,那女郎已從後台更衣而出,原來並非是女子,而是西街士紳送了厚禮,請來段師和尚化妝上台表演。
第二天皇帝召見了他們,皇帝命段師把技藝傳授給康昆侖。段師奏請昆侖彈演一曲,作技術考查。聽畢,段師問昆侖:“你的演奏手法為什麼很雜?發音有時還不夠清晰正確。”康昆侖十分敬佩段師的洞察力,回答說:“師父真是神仙。我幼年受教在鄰居一個巫婆處,學了幾首入門樂曲,後來又先後向幾個不同派別的老師學習,師父指出的缺點,擊中要害,很中肯。”段師認為康昆侖的基本演奏方法不對,路子不正,主張從頭學起,提出“十年不弄樂器”,忘了過去的方法再學,才能成功,康昆侖立誌上進,求學心切,拜了師父。他決心不留戀過去,徹底丟掉原來的不正確的基礎技巧。
後來,在段師的悉心指教下,用功練習,終於學成了高明的本領,成為一代國手。
【故事3】
馬頭琴的傳說
在蒙古草原上,男女老幼都能用馬頭琴演奏幾支樂曲,它除了用一般弓弦樂器的演奏方法外,琴手們還借鑒了琵琶彈奏的輪指技巧的漢族鑼鼓點節奏,而且采用了撥弦和震弓,極大地豐富了馬頭琴的表現力。草原上流行的傳統的馬頭琴獨奏曲有《八音》《訓言》《宴歌》《秀英》《四季》等,近年來,又創作出《鄂爾多斯風暴》《嘎達梅林》《青鬆》《納文木仁之歌》《薩日娜盛開的時節》等優秀曲目。
馬頭琴不同的旋律表達了人們的喜怨哀樂,不論是婚喪嫁娶、良辰佳日、友人相逢、席間酒後,都有人們的情緒相關的大家會唱的樂曲,曲調風格多樣,有深沉、有明快、有嚴肅、有歡樂,樂曲內容豐富,有祝福、有懷念、有讚賞、有取樂、有難分難舍、有甜言蜜語……
如果是喜慶之日,大家盡情地歡歌彈唱,情緒到了一定高潮,還要喝彩起舞,常常是通宵達旦。因此馬頭琴是映照蒙古族人民心聲的明鏡,是洞察蒙古族人民心田的窗口。因而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馬頭琴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年輕的牧民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救活了一匹離群而凍僵的馬駒。善良的牧民把它帶回自己的蒙古包精心喂養,小馬駒居然長成了一匹百裏挑一的駿馬。就在那年的那達慕賽馬會上,這匹馬居然贏得了第一名,因而遭到王爺和其他騎手的忌恨。就在這位年輕牧民賽馬奪魁的第二天,王爺派人偷偷地盜走了這匹馬。
失去了自己的愛馬,年輕的牧民很悲痛。他茶不思、飯不想,終日在草原上四處奔波,呼喚著愛馬的名字。正當他萬分絕望的時候,他的愛馬突然跑回來了,但是在馬身上卻中了三箭。最後,終因傷勢過重,心愛的馬慘死在他的麵前。
事後,他才知道原來這匹馬聽到了他的呼喚,才掙斷了繩索跑出王府的深宅大院。王爺惱羞成怒,立即命武士射殺。可憐的寶馬雖然逃出魔掌,卻死在主人的麵前。年輕的牧民在悲憤中夢見自己的愛馬告訴他:當他思念自己時,可用它的骨架做琴杆,毛皮做音箱,馬尾做弦,隻要拉起弦的時候,它仍然和生前一樣,陪伴著自己的主人。
年輕的牧民這樣做了,為了表示對愛馬的思念,他又在琴杆上雕了一個馬頭。每當他思念自己的愛馬時,他總是拉起這把琴,馬頭琴就這樣誕生了。低沉憤世的琴聲在草原上空蕩來去。也許因為馬頭琴中蘊含著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因而在許多傳統的馬頭琴樂曲中,都充滿了一種低徊委婉、催人深思之情。
馬頭琴既古老又新穎,有著獨特的旋律,那錚錚動聽的曲調,既能讓你追憶起遙遠的過去,也能使你沉浸在今天的歡樂,既可以把你帶進秀麗的山川草原,也可以教你猶如跨上駿馬奔馳在草場。草原上的歌手兼樂師彈撥著馬頭琴,歌唱了蒙古族牧民們的幸福生活,歌唱了蒙古族人民真摯的友誼和愛情,歌唱了祖輩們留下的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