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智)者動,仁者靜,知(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好動,仁德的人恬靜;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闡釋
孔子指出,長壽必須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礎上,必須加強個人的思想修養,也就是說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個心懷仁術的人。因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麵貌,能調控自己的精神活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延緩衰老,活到人類壽命應該達到的限度。知者樂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樣悠然安詳;仁者樂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
那麼,如何才能加強個人的思想修養呢?
孔子在《論語·子罕》中講了三個重點:“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愛的人,不因環境不好而動搖,不患得患失,沒有憂煩;真正勇敢的人,堅持正義,為人民做好事,沒有什麼可怕的。“仁者不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人生一世哪有不遇到困難挫折的。
怎樣的人不是“仁者”呢?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什麼是“巧言”?就是吹、拍、蓋。什麼是“令色”?就是會使臉色作偽。這樣的人假言偽行,裝腔作勢,煞費心機,就難怪“小人常戚戚”了。
養生之道
“仁者”何以能夠長壽?
《孔子·家語》通過哀公與孔子的一問一答對此作了解釋:
哀公問於孔子曰:“知(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幹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兵共殺之;此三者,死於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說宜乎。”
這段話講了三個意思:首先是以肯定的態度回答了哀公的提問,認為有高尚道德的人確實是可以長壽的。然後指出,人的死亡本應是生命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有些死亡卻並非如此,而是由於人們養生不善而導致的,即所謂“已取也”。最後分析了“仁者壽”的理由和依據。這就是:身體保養合乎節律,動靜結合恰到好處,當喜而喜、當怒而怒,才不會傷害人的身體。
以德養生是否可以延年益壽?不少學者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內經》說,一個人注意道德修養,就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這樣,自然就能夠“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