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笑口常開,心情愉悅(2 / 2)

製怒找樂

學會製怒是一條重要的養生之道,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現代心理學家認為,人在發怒的時候,呼吸加快,肺泡擴張,血流加快,心跳劇烈,身體處於失控狀態,自損身心,影響健康。凡心胸狹窄、斤斤計較的人,能過古稀之年者實不多見。如果感到心情緊張、易怒、厭煩和憂愁,可學著放鬆一點,超脫一點,避開一點,去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外界環境影響工作和生活,可學著用自己的意誌和行動去改變情緒:當你有什麼心思壓在心頭,感到煩躁不安,內心深處有不滿的事情鬱積,可與朋友聊天,或彼此出出主意,說出來就消了一半,這就是感情的宣泄。學會製怒,做到安靜調和,神清氣和,就能真正享受快樂,找到樂趣。

行善為樂

從養生角度看,行善積德乃養生之根。張景嶽在《先後天論》中寫道:“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這簡明地道出了行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關係。從免疫的角度來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於自身免疫係統。行善為樂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和美德,是一種人格的升華。與人交往善良正直,以誠相待,寬於待人,樂於助人,和睦相處,互相信任和尊重,為他人和社會奉獻出一片真誠和愛的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心靈淨化而感到自豪和快樂。有利於延年益壽。

不嫉有樂

須知一個人的智力、體力、領悟力與適應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範圍。我們必須承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當別人某些事情勝過我們時,要有為別人喝彩的心情和雅量。沒有嫉妒方可享受別人的快樂,能分享到別人的快樂的人也是最快樂的人。心理學家認為,嫉妒是一種病態心理,並可導致某些功能性或器質性疾患,會出一些思想上的偏差。我們隻要做到小事糊塗,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不嫉妒,不懷疑,不貪心,肯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那些屬於自己的目標,自然不會受到失望的痛苦,而是感到收獲的滿足和欣慰。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恩仇”。笑能激發人體許多與免疫有關的化學物質的分泌,從而增強免疫力。笑能化解怨仇,平衡心理。古今中外的醫生、養生家都強調心情愉悅。

養生典範

中國相聲代代相傳,馮鞏是第八代,馬季是第七代,侯寶林是第六代,而馬三立是第五代。可見馬三立的輩份之高。

馬三立一生樂觀平和,從不言老。他88歲時,在天津舉行盛大的從藝80周年告別舞台演出。一個小胖子上台給馬老獻花說:“祝馬爺爺健康長壽。”馬老卻說:“歲數上我是你爺爺,體重上你是我爺爺。”這突如其來的“包袱”,把大家逗得掌聲如雷。

馬三立的孫子名叫馬小川,是馬老給起的。問他為什麼叫這個名,馬老說:“其實就是小三立的意思,把三字立起來,不就是川字嗎?”有人又問,馬老的名字有何含義,老人家說:“古人雲:君子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三立從此而來。”有時,他還風趣地解釋自己的名字說:“馬三立,就是一匹三條腿的馬,湊合著立著吧!”

馬老除一生笑口常開外,也十分注意養生。他80歲時,還堅持早晚走1600步,堅持搓臉、磕牙、搓頭發。

馬老總結他的養生之道說:“人生在世,離不開吃、喝、拉、撒、睡,但我認為這五個字應該倒過來,是睡、拉、撒、喝、吃。睡是第一位的,最重要。我現在是覺不少睡,水不少喝,飯不少吃,話不多說。少洗澡,多洗腳,不生氣,減煩惱,看書寫字勤動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