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說:“士懷戀安逸,就不配稱為士了。”
闡釋
“士”在古代社會,是居於庶民之上、大夫之下的靠做官食祿為生的有勇有謀的一個階層。
古有“士民”、“工民”、“商民”、“農民”。工、商、農三民都屬於“庶民”,即奴隸身份的勞動者,而士民則是自由身份的知識分子。
士民常常無所謂國家、民族的觀念,誰能給予官祿,即為誰效命。因此,春秋時期,士階層的不少人便離開本國,效命於異國了。
士民大都有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為此,他們不辭辛勞,奔走於各國,以求得到國君的賞識,從而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許多士人窮困時擁有遠大的誌向,能夠不斷進取,但富貴了卻沒有了雄心壯誌,貪圖安逸,整日沉迷於安穩的生活,陶醉於快樂的享受。
孔子這樣說,也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的。他為了不貪圖安逸、實現自己的理想,便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離開了魯國,開始了漫長的周遊列國之旅。他先後到過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一路上備嚐艱辛,微服而過宋,受匡人之圍,絕糧於陳蔡,還有各種隱士的譏諷。然而,孔子卻都堅持了下來。14年周遊列國的漂泊生涯之後,孔子重新回到了魯國,潛心於教育和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直到逝世。
毫無疑問,孔子的一生是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孔子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不斷進取,不慕安逸”的精神,正是由於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他勞其形、養其心,固而能夠長壽。反觀那些貪圖安逸和享樂的人,卻是很少能夠長壽的。
養生之道
孔子的養生觀,不隻是“消極”的“養其身”,而是要“有為”的“強其身”。他認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是以運行不息為健,人也應當“自強不息”,積極進取,有所追求,有所作為,隻有不懈努力,才能強身保壽。反之,無所追求,無所希望,精神懶散,貪圖安逸,那麼必然身弱體衰,疾病四起,難以盡享天年。如今的現實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如今生活富裕了,不少人忽略了膳食的平衡,認為好東西愈多吃就愈有營養,頓頓離不了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結果肥胖者越來越多,同時帶來的冠心病、高血壓、腫瘤、動脈硬化症也越來越多。
如今不少人家居有空調,辦公室有空調,坐車有空調,商店購物有空調,這樣人的體溫雖然常常保持在37攝氏度,但這個正常的體溫不是靠身體的生理活動來調節,不是靠皮膚汗腺分泌汗液來調節,而是借助於科技的手段來調節。這樣雖然人的器官組織得到符合標準的保護,人的感覺舒服了,可是整個皮膚、汗腺、毛孔都處於“機構癱瘓,人浮於事”的狀態。人不流汗了,正常的排泄通道淤塞,毛孔油脂堆積,體溫調節係統失去配合和平衡,人慢慢地就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