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士而懷居,不足為士(2 / 2)

如今家中有了洗衣機、吸塵器、微波爐、洗碗機等,雖然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帶來了進步,但也減少了人動手的機會。造物主賜予人類的雙手,就是幹活勞動用的,而當一個人讓手閑著變得無用或笨拙時,這無異於跟自然作對,付出的代價就是得神經官能症。

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來許多安逸和享受,追求享受,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人類發展史很能說明這一點。然而,從茹毛飲血、鑽木取火到今天,人類發展史也在證明著另一點:人太舒服了,太享受了,吃得太好了,動得太少了,身體胖了,疾病多了,壽命也短了。

所以,我們必須謹記孔子“不慕安逸”的教導,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積極培養自己的進取精神。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蠢”,這是健康養生、延年益壽的至理名言。

養生典範

在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有一位名叫謝惠先的老人,如今她已一百多歲,可依舊腰不彎,背不駝,氣不喘,腿筆直。

清朝末年,謝惠先出生在四川省一戶農家,一生中有三女一兒,現大女74歲,兒子65歲,幺女61歲。謝惠先與兒子生活在一起。

據老人的兒女介紹,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生活很有規律:晨4時起床——做家務,早餐一個雞蛋,中餐、晚餐各一碗飯(一天二兩肉,愛吃蔬菜、粗糧),每天4至5個橘柑(自產)每年約400斤左右,晚上看2小時電視,準時在晚上9時至10時就寢。如今,老人還可以穿針線自己縫補衣物。

謝惠先老人,心胸寬廣,樂於助人,從不與鄰裏吵架。她一生幾乎從未得過病,平時偶有腳抽筋,兒女們給她按摩一下就沒事了。老人這輩子僅受過一次傷,那是2005年春,在院壩曬豆子時不慎摔斷了手臂,當時家裏沒人,還是她自己爬起來的。後來,花了600多元治好了,如今兩手依舊有力,洗幾大盆衣物都還可以。特別是夏季收獲季節,全家忙著打穀子,收包穀,老人就擔負起全家的煮飯,有空還去翻曬穀子。

除了生活有規律、心胸寬廣外,老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慕安逸、特別勤勞。從98歲起,每年她都要用雙手刨包穀籽1000多斤,她的手上打有老繭。老人從80歲以後,每天早晨幾乎是4時起床,然後打掃院內衛生,燒煮全家人的飯菜,割豬草、煮豬草、喂雞、鴨……天氣好時,還常常到山坡地裏轉轉,有時還去自留地拔草、鋤地。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女們不再讓她到自留地幹活,可她還是閑不住,每天都要在家幫著喂雞鴨和幾頭豬。兒孫怕她累著,不讓她多動,可她卻慍怒地說:“你們要我光吃不動,是害我。”為此,晚輩們達成共識——既不能攪亂老人的生活習慣,也不能讓老人提重物。喂豬前,由兒孫把盛滿飼料的喂豬桶提到豬槽前,老人再用瓢喂給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