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舒暢情誌,修煉心性(1 / 2)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耳聞的東西能夠融會貫通,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越禮的準則。”

闡釋

孔子學識淵博,愛好廣泛,精通六藝,並熱心向學生傳授。他會彈琴,善吟唱。

《論語·子罕》中有:子曰:“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論語·述而》中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孔子精於欣賞音樂,善用音樂陶冶性情。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他也能保持良好心境。

在陳蔡被圍之時,七日不火食,弟子皆麵有饑色。而孔子仍弦歌不衰,精神矍鑠。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足見其養性到家。

特別是六十歲以後,好話、壞話都聽得進了;七十歲後,怎麼想就怎麼做,不會越矩了……——這已把心性修煉到高境界了。

《論語·述而》中有: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說,吃粗飯,喝涼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我來說就如浮雲一樣。這是多麼地超脫。

養生之道

孔子非常重視養生,不但注重養生,而且注重養性。我國傳統養生學繼承了這一點。

《萬壽丹書·安養篇》中有:“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小記;眾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臨時俗之儀,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不死之道。”恬澹虛無,與世無爭,精神內守,則氣血調和,邪無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長壽。

古人舒暢情誌的方法,以靜坐第一,觀書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與良朋講論第四,教子弟第五。認為人生的十大樂事為談義理字,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奕棋。古人怡養情誌的養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國內外學者對長壽老人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絕大多數長壽老人的性格都具有心胸豁達、性格開朗、情緒樂觀的特點。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心理狀態一直處於泰然自若的最佳水平者,神經內分泌對機體各器官的調節也保持在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助於健康長壽,所以古人強調“養生重在養性”是很有科學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