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寬恕”狀態對身心產生不良壓力,這種“不寬恕”交織著苦惱、憤怒、敵意、不滿、仇恨和恐懼,還有強烈的自卑和自棄,使人產生不良的生理反應,如血壓升高和激素紊亂等,從而引起心血管病和免疫功能減退,甚至可能會傷害神經功能和記憶力。
雖然我們還不知道,寬恕是如何具體調理身心健康的,但好處卻顯而易見,如寬恕者更快樂和更健康長壽。
據推測,人類的“情感寬恕”可能是一種“接受和寬厚的本性”,使人類不會在一些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上糾纏不休或沒完沒了,而是向前看,對未來充滿希望。
寬恕應該融合於人格和品質之中,成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常態,而不僅是對某事的簡單回應。
最近,哈佛大學精神科專家愛德華·哈羅威爾的科普書在歐美暢銷,書中指出,寬恕的品格是需要後天培育和修養的,因為人的本性趨於以牙還牙。
他認為,對那些怨恨成性的人,是需要醫學幫助的,如接受心理和藥物治療等。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不會走到這一步,但日複一日“心不寬”對身心健康微小危害的“積聚效應”卻不可忽視。
養生典範
在蘇州舉行的“2007年電影百花獎”頒獎大會上,年屆九旬、從藝70餘年的老電影藝術家“李雙雙”——張瑞芳獲得“電影藝術終身成就獎”。
在領獎台上,當主持人問她:“你高壽的秘訣是什麼?”時,這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鏗鏘地吐出了七個字:“沒心沒肺,不記仇!”獲得全場暴風雨般的掌聲。
這是許多人第一次聽到的長壽秘訣:一不談清淡飲食;二不談堅持鍛煉;三不談戒除陋習,而僅僅談了一種心態。這種心態就是“沒心沒肺,不記仇”,一種完全超然的恬淡和灑脫!
是的,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曆多少的人和事,人的成長過程確實就是一種“老得快而聰明得遲”的過程;一個人從年輕的時代起,不知要做出多少年幼無知和到老後悔的事情,不知在這個過程中要得罪多少人和被多少人所得罪。如果這些過眼煙雲中的點點滴滴都要往心裏去,那除了給自己日趨衰老的身軀帶來種種不利以外,還能帶來什麼呢?
孔子講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期盼。人都六十啦!什麼話都能聽起來舒服了,什麼人看起來都順眼了,什麼過去的恩恩怨怨都丟到九天雲外去了,什麼利害得失都不往心裏去了,不就是“沒心沒肺”了嗎?
無怪乎哲人常常要勉勵自己:心輕萬事如鴻毛!
但願大家都能修到“沒心沒肺”,到90歲還能快快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