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人不記舊怨,所以怨恨他們的人很少。”
闡釋
《論語·公冶長》中有: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意思是說,伯夷、叔齊這兩個兄弟不記念過去別人對他們所做的惡,別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就少了。
“怨是用希”中的“怨”,也可以理解為自己的怨氣,就是說不念舊惡,自己也不會總想不開、心情不好,人際關係和諧,身體自然健康。
伯夷、叔齊是古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死了,兩人互相讓位,都跑到周文王那裏,後來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擋住馬車勸阻。周朝統一天下,兩人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餓死於首陽山。關於他們是如何“不念舊惡”的,史書並無記載,或許孔子時代的人知道。
說到“不念舊惡”,筆者想到了三國時的曹操。
在戲劇舞台上,曹操是白臉奸臣的形象。不過,魯迅卻認為曹操其實是一個英雄,至少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一次曹操率軍出征,離開了許昌城。打完仗回來後,有人向曹操打小報告,說曹操在外時,城中留守的許多官員聽說曹操戰事不利,便給敵方寫信,好給自己留條後路。這人把截獲的一大摞通敵信交給了曹操,曹操卻讓人把這些信全燒了,說:“那時我自己都不知道命運如何,他們不是更害怕嗎?可以理解。”曹操這一舉動,果然厲害。那些曾動搖的官員,見曹操不念舊惡,既往不咎,從此更忠於曹操了。
或許曹操這樣做,並不是出於仁厚之心,隻不過是個權謀。但無論如何,對於別人的曆史錯誤既往不咎,對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不念舊惡,從曆史的積怨中跳出來,的確大有好處——不但可以化解積怨,也會使自己心胸變得開闊。
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越積越深,將永遠也沒有一個終點;反之,寬恕自己的仇人,仇人自會將心比心。
忘記舊惡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忘記舊惡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心理平衡、解放自己;忘記舊惡更是一種聰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心中沒有仇恨,自然心情舒暢、無病無災、長命百歲。
養生之道
無論是街頭陌生人之間的爭吵,或是單位同事之間的“劍拔弩張”,有時都可以“一笑泯恩仇”,關鍵是你有沒有一顆寬恕的心。
我們不難看到身邊有些人“一點就著”,“嚴”以待人,斤斤計較,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大有傷害。
有一句名言:“寬恕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不是為了顯示你的寬宏大度,而首先是為了你的健康,如果仇恨成為了你的生活方式,那你就選擇了最糟糕的生活狀態。”
近幾年,在世界醫學研究領域突起一門叫“寬恕學”的新學科,專門從身心健康的角度,對人寬恕心態與自身健康的聯係進行多方麵的研究,目前證據確鑿的是,人的寬恕品格對自身健康有良好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多方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