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
譯文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已經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議論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諫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闡釋
《論語·八佾》講道:
一次,魯哀公問孔子的弟子宰予,為土地神立牌位,應該用什麼木料?
宰予回答說:“夏代用鬆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說使百姓戰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便批評宰予說:“已經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議論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諫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孔子為什麼要批評宰予呢?
這是因為周代用栗木做土地神的牌位,使民戰栗,效果是不好的。換言之,這是周人做的不妥的一件事。但這已是既成事實,後人再說三道四,也改變不了曆史。在孔子看來,魯哀公問社,宰予應該著眼於現實,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而不要糾纏前人的對錯。因為糾纏過去,對今天並無用處。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每次讀到《論語》中的這段話,筆者就會想起小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個人,趕著一輛驢車,車上裝著一隻酒壇子。
在過一段坑窪不平的路時,壇子從車上顛了下來,摔碎了,發出稀裏嘩啦的聲音。
他身後一人喊道:“喂!你的壇子掉了,摔碎了!”
那人卻連頭也沒回,繼續趕著驢車趕路。
身後那人追上來,說:“你是聾子嗎?為什麼喊你也沒反應?”
趕車人說:“我聽到你喊我了。”
“那你為什麼不停車,看看你摔碎的壇子?”
趕車人回答道:“壇子已經碎了,看它又有什麼用處呢?我不想耽誤趕路。”
壇子已經摔碎了,你再去看,再去頓足懊悔,也不可能使它恢複原樣,還不如不去管它,繼續趕路。這真是明智的做法啊!
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總是抓著已經過去的事情不放,惋惜,後悔,自責,抱怨,卻因此而耽誤了更多寶貴的時間,甚至使身心受到嚴重損害。
養生之道
孔子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事實上,孔子的這一為人處世、健康養生的方法可歸納為一句話:學會遺忘。
忘掉年齡
人的生理年齡的確是不可改變的,但心理年齡則反映了人的精神狀態。有人剛過花甲之年就不斷暗示自己老了,這種消極心理是健康長壽的大敵。“人不思老,老不將至”,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