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篇》
譯文
孔子說:“賢良啊,顏回!一個竹筐盛飯,一個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貧困的憂患,顏回卻不改變他自身的快樂。賢良啊,顏回!”
闡釋
孔子的思想中,有安貧樂道的意識。所以,在他眼裏,值得稱羨的並非大紅大紫的富貴者,而是那種身貧卻心富者。
且看他們,有著春風般的和煦心境,口袋中雖無多少錢財,卻還能在精神上憐憫那些孤獨無助者;有著清純秋水般的氣骨,家中雖僅有四麵白壁,卻能在精神上傲視王侯。
顏回,是孔子門下資質最高,也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以德行著稱於史,被後世尊稱為“複聖”。
顏回曾向孔子請教如何實行“仁”,孔子因此而說出了那段曆史上有名的話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依照孔子的教誨,顏回十分注意在為人處世的方方麵麵實行“仁”的理想。
因為貧窮,顏回隻能居住在簡陋的巷室,隻有一隻竹葦製的盛器來盛飯,一隻葫蘆做的水器來飲水。別人對於這樣的貧儉生活,大多因不能忍受而憂心忡忡,而顏回卻能不改安貧樂道的誌氣。平日與人交往,他能不將怒火發泄到別人的身上,能不把麻煩的事推給別人,能不犯同樣的錯誤,還能不矜誇自己的好處……
因此,孔子曾稱讚顏回,認為他能長期地依“仁”而行,而別的人則隻能是偶然地達到“仁”的境界而已。
養生之道
對於孔子“安貧樂道”的快樂人生觀,後人有諸多論述。
宋人普遍認為,“顏子之樂”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是“大樂”、“至樂”。
朱熹《論語集注》引程頤曰:“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
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中即認為:“顏子蕭然臥於陋巷,簞食瓢飲,外不誘於物,內不動於心,可謂至樂矣。”
蘇軾則作《顏樂亭詩》表示自己要追隨顏回求此“至樂”:“我求至樂,千載無偶。執瓢從之,忽焉在後。”
所謂“安貧樂道”,是一個人在貧窮的境地中,卻能泰然處之,不會因為貧窮而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心理失衡,而是依然堅持自己的一貫信念,並以此為樂。
事實上,一個人貧窮隻是指錢財太少,但並非一無所有。這不禁使筆者想起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因為貧困而絕望,他去見一個富翁,求教生財之道。富翁反問他:“你有什麼財富?”年輕人說:“我不名一文,一無所有。”富翁問:“你有沒有頭腦?有沒有眼睛或者雙手?”年輕人說:“當然有!”富翁說道:“這不就是你的財富嗎?你怎麼能說沒有?不管多麼貧困,條件多麼惡劣,隻要你還活著,你能有條件保證生活下去,你就應該心安,保持心靈的安詳和寧靜,不怨天尤人,不自憐自欺,不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