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卷一上辨太陽病脈證篇(一)(1 / 2)

綜述

卷一上論述太陽傷寒的機理及治法。人的稟賦、體質不同,嗜好各異,治法與方藥應隨證加減,但均為太陽傷寒的正治法。

原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機理)太陽之經從頭下項,循背夾脊至足,內從腰入腎屬膀胱。太陽與少陰相表裏,心腎相交,化為暑氣,充於太陽,所以此經陽氣最充足。若風寒外襲,頭項這條陽氣最充足的太陽經的陽氣被鬱於經最甚,寒鬱陽伏,經脈強直發痛;頭身無陽,頭無陽則痛,身表無陽則惡寒,此為一定之理。陽氣抗爭風寒於膚表,故脈必浮。此為太陽病脈證之總綱。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機理)緩、急(即緊脈)為對仗之脈。脈浮緩為陽,為陽鬱化熱,熱在膚腠,故發熱汗出。汗出外邪當解,何以不解?營虛戀風,風熱外發,形成營衛不和,故汗出仍惡風。脈浮緩是營虛化熱的證明,所以汗出後仍惡風者,為太陽中風。

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機理)寒鬱陽氣最盛的太陽經,則體表陰寒盛,三陽經之氣被鬱不能外布,氣血難至體表。氣血不通則痛,陽氣被鬱則經脈脹痛,故病者必惡寒而體痛。其人陽氣盛者,陽鬱則化熱;陽不盛者不化熱。陽不外散則不衰減,不衰減則不下降轉陰,胃氣不降則嘔逆。若脈尺寸俱緊者,證明軀體寒氣重,裏陽被鬱難出,故可為太陽傷寒。上條與此條為目,是傷寒後不同體質出現的兩種主要類型。

原文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也。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機理)傷寒第一日邪鬱陽伏在太陽,其鬱陽未化熱,所以脈靜,邪熱未內犯,故不傳。若鬱陽化為邪熱,首先積於中上二焦,胃氣不降則欲吐,暑熱合心火則煩躁。脈數急為內熱盛的表現。具體傳入何腑,由其人的體質不同而各異。

原文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機理)太陽之鬱熱必待與它經之鬱陽相合而後入其經。二日陽明燥氣與太陽之鬱熱相合,燥熱為患,必見陽明之發熱惡熱證。三日少陽之陽再鬱而盛,太陽之鬱熱乃與之相合,風火為患,必見於少陽之口苦、目眩、咽幹之證。其證不見者,為陽明、少陽陽邪不甚,雖與鬱陽相合,但五髒的生克自調機製使正氣自我協調,因而不化熱,故不內傳。

原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機理)病起有發熱無汗或有汗的太陽表證,但不惡寒,內發熱口渴,為內熱盛,此為溫病。此類人陽氣素盛,津液相對不足,治當外散內清。若辛溫發汗,汗出後身熱不退,就叫風溫。辛溫發汗必助陽傷陰,內外合熱,故汗已身灼熱,自汗出。脈寸浮為陽盛,尺浮為陰液耗竭。汗為心液,無水濟火,心陰不足,風熱陷於心包,熱甚血壅,血脈難運,故身重,神識昏憒,語言難出。熱淤津液化為痰,阻呼吸,鼻息必鼾。見發汗不解而下者,傷下元之陰液。腎精虛乏,二便失攝,則小便不利,或失溲。精絕於上則目緊急而直視。若庸醫將鼾睡當作陰證,以火炙或燒針之類治之,更助火傷津,火逼陰血外散則微發黃色。火甚攻心而驚癇,肝陰竭而火灼則瘈疭。這時陰血四散,其麵色就不是微發黃了,而是像火熏了一樣。一錯尚可延續幾日,再誤陰竭難生,生命之終期就會加速到來。仲景以此條對傷寒與溫病劃了嚴格的界線,從而明確了此書與溫病學的嚴格區別。

原文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機理)此論傷寒病的自愈期。手足六經各有陰陽,陰陽互根,陰為陽之守,陽為陰之使,六經之陽俱出於表則衛氣充沛。若外寒襲表,欲自解者,必待各經自旺,驅邪外出,使陰陽調和而愈。六日六經俱已旺,邪當盡,故病當愈。病發於陽者,即發於手太陽,內涉手少陰。此為太陽之陽氣足,衛氣被寒鬱而發熱惡寒,所以叫發於陽。陽氣重的人必心肺之陽重,欲自解,各經旺時寒自散。六日寒散盡,鬱陽之餘熱未淨,七日正氣複,陰陽調和則解,故七日愈。不發熱者衛氣不旺,即發於足太陽,內涉足少陰,寒鬱陽少不化熱,故惡寒不熱。六日各經俱旺,正氣複,寒邪散淨則陰陽調和,故六日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