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理)20條至22條均為誤治後救治之方法。誤治的原因是脈法不精,用藥失當。
原文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麵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桂枝一兩、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二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個(去皮尖及雙仁者)
(機理)八九日為過經,脈微緩者,初按軟弱,久持有神,為邪已衰,熱多寒少而不嘔,與柴胡湯證異,緩應為正氣漸旺;圊便自可為胃氣好,太陽之氣必漸旺,證又輕而少,故可自愈。脈微而惡寒者,為邪衰而正之陰陽俱虛,虛者不可再攻。雖脈微,而麵色微紅,身癢者,為邪衰陽氣亦不足,汗出不徹,寒滯陽鬱交爭在膚腠,可小發其汗,使汗出營衛和則愈。麻黃湯純攻其表,桂枝湯可以和營衛,以其脈微,故各取其半以小發其汗,且和其表,使汗出邪祛,營衛和諧而表解。
原文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機理)此人表虛經實,初服桂枝湯,辛溫之藥氣不能出經達表,反內鬱而煩,故刺風池泄少陽之鬱熱,使其不上合胸陽;刺風府以泄太陽經之實,再與其湯則可達於其表而病愈。
原文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
(機理)服湯大汗出,脈(浮)洪大,而無裏證者,為風邪雖汗出而未衰(浮大為風),故可再與桂枝湯發汗。若還有發熱惡寒,次日又發者,可以三分之二的桂枝湯加三分之一麻黃湯發之。這是因為已汗出者當行桂枝湯,而次日無汗出,故仍可以加三分之一麻黃湯開表。此內氣和,體陽盛之人傷寒出現的見證。寒鬱陽盛而汗出,初與桂枝湯,雖大汗出陽邪不衰,再汗之可衰。若衛陽衰稍過,又被小寒乘,其形如瘧即冷熱交替而不汗出,所以第二日又發熱、惡寒、無汗,仍可小發汗。第12條曰:太陽中風之脈為陽浮而陰弱,此處洪大,是指陰不弱,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洪而有力。
原文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而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前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機理)脈洪大、大煩渴不解,來源是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原因是大汗出津氣俱傷。其人胃陽素盛,桂枝助其化熱傷津,使陽明燥熱盛,故以知母、石膏清熱生津,甘草、粳米和胃。加人參者,大汗出津傷及氣。此條之脈與上條形成對比,都是洪大,一為風盛,一為陽明氣分熱盛,正叫人脈證相參。
原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去皮)芍藥甘草麻黃(去節)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切)大棗四枚、石膏二十四銖、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前七味,以水六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機理)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為表有邪。熱多為陽盛,脈當有力,今脈微弱為體之營衛俱不足,即無陽也,此陽是對體內而言的。惡寒脈微弱,為營衛俱虛,不可多發汗,又不可不發,故邪雖不甚,仍當開表使汗出,但正已不足,故以桂枝湯二分和其表,以麻黃開表,使得小汗出。體營弱則肌熱,石膏辛、甘、寒,清熱生津,分量常重,此僅二十四銖,是借之使肌肉不熱,則麻黃僅開其表而祛邪,桂枝湯不僅不會越肌肉之陽,反能和其營衛,於是邪去而體之陽不會重虛。脈微弱者此無陽是相對而言,與畏寒、四肢厥逆之無陽區別甚大。
原文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機理)服桂枝湯表邪當解,下之,心下微滿未解,何也?這是其人脾虛濕滯,三焦有水飲。汗出陽虛,三焦更不化氣行水。氣機不暢,陽不升陰不降,太陽經邪祛正不複,經失濡潤,故頭項強急。陽在外不降,故翕翕發熱,無汗。水飲停在中焦,故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治當健脾利水以和中,使三焦通利,水行氣化,陽升陰降,則諸證可解。術、苓、薑、棗、草,為此而用。惟汗下津血傷,恐小便利而傷津,故以白芍佐之,和陰柔筋,以解裏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