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卷一中辨太陽病脈證篇(一)(1 / 3)

綜述

卷一中為治太陽傷寒病的變法。即見太陽傷寒證。依法治之而不瘥,反變化為它證,或脈證有一些差異的傷寒病的機理及救治之法與方。

原文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機理)桂枝湯本為調和營衛,脈浮弱與浮緩相近,即浮而軟,為營衛雖與寒邪抗爭但力量不足。營衛不足,有表證者,為風邪乘虛外襲,中風輕證之脈象,故宜桂枝湯調營衛而驅邪使出。

原文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機理)太陽病下之,為誤治。為什麼會下?鬱陽甚而高熱。下則鬱陽內入下行,邪因此入肺。因表未解,體之鬱陽不散,內氣降而複升,壅肺為喘。因下後之升,氣逆不甚,故微喘。喘不僅說明氣逆,而且說明鬱陽未解。下後營衛已虛,故以桂枝湯解表,加厚樸苦溫以降中氣,杏仁苦溫以降肺氣,氣降則喘止。表實之喘為毛孔寒閉,必用麻黃;表虛汗出之喘為氣逆,當降逆氣,此為一定之規。但臨床中必須注意脈象虛實的變化,內虛不可單用此法。

原文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機理)太陽病均是病於軀體之表,其邪不能內侵者,以體之氣血津液充足之故。若下之,則中下部水液減少,上部津氣必下,入內填補,邪可乘之內侵,病更會加重,故為逆。下之而表證未解者,說明營衛虛尚不甚,邪尚未內陷。但營衛因下必不足,故不用麻黃湯開表,而與桂枝湯升陽以調營衛而驅邪外出為宜。

原文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複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機理)汗之脈浮仍當汗。脈浮為正邪交爭在外,下隻能治內邪。其人體內正氣充足者,雖逆而邪仍不內陷。不內陷則脈仍浮,因已先發過汗,故隻宜以桂枝湯發汗。

原文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機理)陽氣重是其人體陽素重,今脈浮緊無汗,八九日不解,又無內證,體陽更被鬱,陽氣更重。與麻黃湯,辛溫之藥一部分達於表解皮毛之閉,一部分卻助內之陽氣與熱氣上湧,發煩、目瞑是其症狀,重則氣湧血盈會衝破小絡而發衄,衄則熱氣隨之而出,熱去表和則邪祛,所以衄乃解。正確的治法應解表清裏同施,脈舌同參,適當加入清氣分乃至血分之藥。

原文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自衄者愈。

(機理)此與前條一樣,俱是陽氣素重之人,得外寒閉鬱,陽氣更重。升多降少,陽氣在外,血亦隨之外充,可使脈絡破而衄。不同的是前條是得藥而衄,此是不藥而衄。此陽氣上湧是正氣來複,正氣與鬱陽相合則外邪散;陽盛血上壅則破絡而衄,衄則營分之熱祛。營衛之邪俱祛,故愈。此自發衄是正氣自旺驅邪的標誌,非所謂血汗解表也。

原文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麵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機理)太陽病發其汗,但表邪未盡,鬱陽與陽明之陽相合而發熱,則轉屬陽明,為二陽並病。其症狀為發熱、汗出、不惡寒。但這個轉變有個過程,當陽明之燥熱尚未使外寒散盡之前,為汗出不徹,太陽證未罷,此時不可下,下則表邪內陷,此為逆治。可與桂枝二越婢一之類方劑小發其汗。未發汗前,證有麵色緣緣正赤者,是陽氣怫鬱在表,被外邪鬱而不散,如此可以內清解其熱,外熏之使汗出鬱熱去。但也有汗出不徹而麵色發紅的,這不能叫陽氣怫鬱在表,這是體陽被鬱的結果。鬱陽在肌肉中則煩躁;在氣分則在三焦及陽盛的四肢竄走,又說不出痛處;鬱陽壅於胸膈,肺受其迫,則短氣,不能臥;鬱陽在體之膜腠之中,按之則陽散血行,故不可得。阻血脈運行,故脈澀。發其汗則邪解陽出而諸病可愈。所謂脈澀,是與傳入陽明,脈洪滑相對而言的。此脈必鼓滑中有滯澀之象。

原文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汗出而愈。

(機理)一連用三個者,是說明此浮數是熱在體表,裏無熱,所以可發汗而愈。若裏有熱,又不當單純辛溫發汗,下之也不會有身重心悸。內無邪而下之,則裏虛。外邪未解,內又增身重心悸,此時不可再發汗解表,因為尺中脈微為下元已虛,精氣不足則身重;水不濟火,心氣不足又被內陷之陰邪擾動則悸動不安。必待內之氣血充足,津液自和,汗出而自愈。身體弱者不會自愈,若治,不可單純發汗,應以扶正為主,解表為輔。

原文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機理)尺中脈遲者,多三部俱遲,此脈浮緊而遲,為外寒實,內虛寒,遲為在髒,髒氣虛寒,氣血沉滯難出,體之營血不足,汗水無源,所以宜汗者不可汗。若治,重者可溫補其中,佐以解外;輕者可溫補解表同施。

原文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機理)病不兼裏證,脈浮為寒邪鬱陽於表,浮數為陽鬱於表已化熱,無汗者均可以麻黃湯發汗開表以祛邪。麻黃湯可恢複太陽之暑氣,炎散功能正常,可祛寒,亦可散熱。臨病必須注意舌象。長江以南地區不可為法;夏天北方亦不可為法。防止汗多亡陽。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機理)毛脈合精則營衛和諧。病者常自汗出,這時就營氣而言,陰氣外泄,營氣是無病的。陽從陰出,營中之陽能補充皮毛中之衛氣,則毛脈合精為營衛和諧而不汗出。若營中陽氣外出反增皮毛之熱,使玄府開啟而汗出,這就是營氣與衛氣不和諧形成的。營氣在孫絡之中,衛氣在孫絡之外,以桂枝湯複發其汗,使皮毛中之風邪外散,衛氣從營中出而補充皮毛之氣,汗孔開闔適宜,則營衛和諧而病愈。營衛和諧,即太陽暑氣炎散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