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卷一中辨太陽病脈證篇(二)(1 / 3)

原文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機理)不當汗而汗之,初汗可傷氣血,使心氣受傷。衛氣出於腎,重發汗,可使腎經受傷,形成腎中陰陽俱傷。氣血精虛必口幹欲飲。心陽虛又得水飲淩心則心悸不安,而叉手自冒心(冒,覆也)。耳為腎竅,失腎精滋養則失聰。發汗後其人陽氣不足,水飲不易化,津傷口幹可少飲,多飲水停不化,水飲壅肺必喘。以水灌之為外澆冷水,漬之太陽暑氣鬱而化熱會使汗出,這是古法。但汗後衛陽已衰,冷水隻會使汗孔閉塞,肺失宣散亦喘。

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機理)傷寒之人脾腎之陽氣多平平,發汗不當可傷脾胃之陽,中焦無陽則痰飲停胃中,胃氣不降,水藥入則嘔吐。若再發汗,不僅中陽衰竭,腎陽也會被傷,下元失攝,必上吐下瀉不可止。此已成內傷病,知其機理,救治亦不難。

原文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前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兩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梔子甘草豉湯方:即前方加甘草二兩。煎法同。梔子生薑豉湯方:即梔子豉湯加生薑五兩。煎法同。

(機理)一般來講,這是陽盛之人傷寒,發汗不當傷津。醫見病未痊,急於求功,又吐下。吐傷上焦之津,中焦之液,下又傷中焦之液。上焦為陽盛之地,必得中焦水穀之精微補充方為霧露之溉。汗吐下後,津液已傷,心火無水濟而不能外散,心火內鬱,故心煩不可奈,虛煩不眠。治當清火散鬱以救急。因津液已傷,不再用芩連之苦燥,故以梔子清上焦之火且涼血,以豆豉宣散上焦之鬱火且潤之。火清且散,則安矣!少氣者,下傷胃氣,故加炙甘草以調胃氣。嘔者,吐下使胃中虛寒,氣逆不降,故加生薑溫胃降逆。可見,人體素質不同,同為汗、吐、下所傷,所傷之處不同,發病症狀各異,臨證當隨之加減。

原文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機理)發汗不解而下之,津液傷,心火不散而煩熱。下則外邪內陷,邪熱交爭在胸則窒悶。梔子清煩熱,豆豉不僅散鬱火,且可宣散胸中之邪熱(製豆豉可加麻黃汁),邪祛陽散則病瘥。與上條相比,兩者症狀有差異,但都可用梔子豉湯治之,這叫異病同治,它建立在審證求因的基礎上。火鬱在上焦為因,但火鬱有內蘊、亢盛與邪滯之別。知此,香豉之量可有進退。

原文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機理)五六日未過經,熱尚未盡入於裏,故雖大下,而身熱不去,以有鬱熱在表之故。大下則內氣虛,故外邪內陷,此人心陽素盛,又得邪氣內陷,寒熱交爭在胸,故心中結痛。與上條相比,此心中結痛比胸中窒有輕重的差異,但寒熱交爭的病機一樣,故仍以梔豉湯清熱宣邪治之。

原文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梔子厚樸湯方:梔子十四枚、厚樸四兩、枳實四枚(水浸,麩炒)煎溫服,得吐者,止後服。

(機理)此與上條均是未發汗而下,故邪熱內陷。上條是陷於上焦,此條更進一步,中上焦俱陷入,故上有心煩,中有腹滿。心煩是因為心陽素盛,下後鬱熱內陷相合而成。下後中氣已傷,外邪又內陷,使升降之機逆亂而腹滿。既為上焦偏中焦,宣散已不宜用,故以梔子清上、中焦之熱,以厚樸、枳實下氣通滯,順胃腸以通為順之性。氣降熱下則心煩、腹滿自止。得湯而吐者,恐為下後中陽已傷,心煩腹滿為寒熱格拒,故止後服。

原文傷寒,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幹薑湯主之。梔子幹薑湯方:梔子十四枚、幹薑二兩前二味煎,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機理)傷寒未發汗,或發汗不徹,又未過經,以丸藥大下,為誤治。大下傷胃中之陽,體之鬱熱內陷入上焦,形成寒熱格拒之勢,故心中微煩,自覺身熱而無惡寒之證。以梔子清上焦內陷之熱,以幹薑溫中散熱。得吐者為胃陽複合熱藥趨邪外出。寒散熱清,中、上二焦之氣和諧,則病瘥。幹薑治療藥源性之寒。溫進即熱飲,順上焦熱之性。

原文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之服。

(機理)梔子清熱涼血,走三焦,舊微溏者,中陽不足,或腎陽亦有虧,若再梔子清熱,則中下之陽更傷,輕有下利,重則有中陽衰敗,利不止之弊。這對傷寒及內傷病都同樣適用。

原文太陽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真武湯方: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白術二兩附子一枚、前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加減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細辛、幹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幹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成半斤。

(機理)病者發熱惡寒,發其汗,汗出其人仍發熱畏寒,何也?其人陽氣素不足,發汗不當,更傷陽氣,使寒水內停不化。心陽不足,寒水淩心則悸。脾腎陽虧,水穀不化,血不養肝,水從風化,風水上攻則頭眩,風水入肌肉則動戰慄難持。所謂發熱,為陰盛格陽,其人欲衣,手足冷。故方以茯苓為君以利水,白術助之;以附子、生薑溫陽化水;以芍藥柔肝斂風,脾實風斂,則經肉跳動止。虛陽內斂而發熱止。咳為寒水入肺,加細辛、幹薑溫陽化飲,五味斂肺氣;小便利,去茯苓防傷津液。下利為陰寒盛,故去殺陽之芍藥,加幹薑溫中止利;嘔為寒水盛於胃中,故加生薑溫散寒水;厥止當去附子。

原文咽喉幹燥者,不可發汗。

(機理)心、肝、腎、脾之經均挾咽而上,肺氣通於喉,咽喉幹燥者,陰津不足也,故不可單純發汗,汗出必津液更損,火更盛,病情加重。當分輕、重、緩、急,養陰解表同施。

原文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機理)淋家為下元陰液不足,濕熱下注而成。衛氣出下焦,下之津液不足,體之津液均不足,辛溫發汗則耗津助火,無陰液作屏障,邪火易陷入血分。太陽經內屬膀胱,邪火因下元陰液不足而隨經入下焦,膀胱因淋津液更虧,邪火乘虛入血分,絡破血溢則下血,故為必便血。所謂不可發汗,即不可單純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