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機理)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燥氣太過則胃液不足,於是陽明反病。此講化燥的三個來源:太陽發汗太過則傷脾之榮,以脾主肌肉、四肢,且毛脈合精後其精亦內返,這是脾榮的重要組成部分,汗多則毛脈相合之精無內返之餘,故脾榮不足而收縮。脾為胃行津液,脾榮不足則胃液大量被攝取,故胃液反竭,竭則燥氣太過而實。這是脾榮不足而收縮形成的,故叫脾約。若陽明素旺,得鬱熱則燥氣大盛,於是熱從肌肉發,發則太陽暑氣炎散而汗大出,致胃液大量傷失則燥結。這是胃陽盛陰液不足形成的,所以叫正陽陽明。少陽陽明者,為少陽病誤治,外發汗或下利小便,使三焦津液大傷,至胃中津液不足而燥。少陽風火與燥氣相合擾心則煩甚,燥甚腹硬滿,潮熱,便結則大便難。此條重點在正名。太陽陽明與宿疾有關,正陽陽明與髒腑素質有關,少陽陽明為誤治。
原文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機理)無論病從何來,邪熱至陽明,必助陽明之燥氣。燥氣太過則胃液不足,胃液枯,食物與糟粕內結則胃實。胃實必為陽明病,這是一定的。此為陽明病提綱。
原文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機理)此突出陽明病的病機是亡津液至胃中幹燥,主證是內實不大便,或大便難。來源是誤治:發汗、攻下、利小便等,都可能使津液大失,胃中燥氣亢盛。
原文問曰: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機理)外證是對胃腑之證而言的,即在陽明氣分,尚未入腑之時,燥熱外發,證見發熱、汗出、惡熱,是陽明氣分病的主證。
原文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地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機理)其人是陽明病,得病的第一天有惡寒的症狀,是為什麼?答曰:陽明病人第一天雖有惡寒症狀,第二天惡寒症狀必然自行消失,而且會出現發熱、汗出、惡熱的證狀。惡寒症狀為什麼會自行消失呢?答曰:陽明在三陽與三陰的中間,就像大地一般,落地則入土,不會再升起來。惡寒是外寒傷了太陽之氣,使皮毛閉塞,衛陽內鬱。得陽明病的人胃陽素盛,第二日鬱陽化熱,胃氣旺,與被鬱之陽熱相合,則燥熱盛。陽明主肌肉,燥熱從經絡入肌肉則發熱、汗出,於是寒散皮毛通,故惡寒自罷。陽明為陽盛極而衰,於是胃氣下行。邪熱入之,或瀉下而去,或津傷及陰,不會再傳入太陽或少陽。無論燥熱或虛熱,惡寒症狀終將自罷,所以叫做無所複傳。
原文本太陽病,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機理)本來是太陽病,發汗不徹,體陽被鬱,久之,鬱陽化熱與陽明燥氣相合,則轉屬陽明。傷寒後發熱無汗,為寒鬱陽氣在內,其人嘔,不能吃東西,有從寒化,胃寒的可能;也有使陽熱內陷,使胃中津液傷失的可能。胃中空虛則鬱陽內陷。若其人已津傷、胃氣燥,又與內陷之鬱陽相合,則燥熱大盛。燥熱入所主之肌肉,出現了發熱,濈濈然汗出,是惡寒自罷,說明已轉屬陽明了。
原文傷寒三日,陽明脈大者,此為不傳也。
(機理)此以脈斷病。傷寒至三日,為三陽已盛,若脈大,已傳入陽明,而且不會傳入少陽了。經以大為陽明正脈,所以得大脈知為陽明病。但這裏的大是洪大的含義,即大於常脈,且滑而有力,與後世之大為虛不同。此條以前隻講陽明證,此專講脈,脈證相符可確診為陽明病,二者不可分。今分論,為省筆。
原文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是為係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幹者,為陽明病也。
(機理)證見發熱惡寒,而其脈浮緩,此為陽脈,其人手足自溫,說明脾氣旺,故叫係在太陰。脾主肌肉,外寒鬱則肌肉中的水穀之精氣被鬱化熱,浮緩之脈為濕熱甚的表現。濕與熱蘊蒸,其人當發黃。可是其人小便利,濕去不與熱相蒸,故不發黃。濕雖去而肌肉中的熱未去,七八日陽明氣旺之時,鬱熱與陽明燥氣相合,燥化太過,則大便硬,於是又為陽明病了。12條是陽浮而陰弱,此條是浮而緩,脈不同,證各異,體質不同,傳變不一,是教人脈證相參而斷病。此緩是中、沉取皆緩。
原文傷寒轉係陽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機理)傷寒後寒鬱陽伏,故發熱無汗。若其人胃陽素盛,值陽明主氣之日,燥氣盛與鬱陽相合,化為燥熱之氣,循經入於所主之肌肉,則發熱汗出,惡寒自罷,這就是傷寒轉係陽明了。
原文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原文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此兩條合觀,方知醫者易誤。陽明中風能食,醫據此易診為燥化太過而誤下。陽明中風之脈浮緊,即浮弦也。弦為肝膽之脈,浮弦為肝膽鬱陽化風,風火與胃中燥氣相合則能食,此叫陽明中風。肝膽鬱陽盛則風火上攻,口苦咽幹。木實侮肺則喘;木乘土則腹滿。肝膽主陽氣升發,陽鬱則不散,外無陽則惡寒。風火久鬱必散,風火散則發熱,故有發熱惡寒(實際是寒與熱往來)之證。此當養陰血而調肝脾。若苦寒攻下,胃氣衰,肝陽不升,失其疏泄之職,則腹滿,小便難。由此可以說,陽明中風則能食。若中陽難升,肝寒氣滯,為肝實乘土,其人不知饑,食難運化,故不能食。這是中焦寒滯,故名中寒。189條為肝膽陰血虧而陽熱化風之病,屬內傷雜病,不是《傷寒雜病論》討論的範疇,但臨床中常見。
原文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機理)陽明病,手足濈然汗出,這是手陽明經有燥熱。但胃中有寒,中陽不足,運化困難,故不能食。脾難於升清利水,故小便較少。手陽明氣分燥熱則大腸易吸收水分而便幹結,此為固瘕。如小便短少,水液內停,大便必溏,因此大便必初硬後溏,這叫欲作固瘕。
原文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然如有熱伏,奄然發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機理)陽明病,開始就思飲食,此胃中陽氣旺,病則燥熱增甚,故饑欲食。可是其人小便較少,大便不幹結,說明水氣內停在三焦隔膜之中,使燥氣不能外出,內伏於筋膜之內。故其人自覺伏熱在內,突然又有心煩欲狂的感覺。停水為陰氣,骨節為腎水所主,二陰相合則骨節疼。這是對脈(弦)緊而言的,因為弦為水氣內停,筋膜收斂,今飲祛伏熱出,說明水穀之正氣戰勝了邪氣,故愈。
原文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機理)病欲解,必得其主時之時,正氣旺逐邪而瘥。從未至申為陽明正氣旺,氣血聚於陽明,燥熱因此而解。酉戌為太陰主氣,陰盛燥熱盡,津液複則病痊愈。
原文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機理)陽明病當有發熱汗出,可是其人不能食,所以胃中無熱,此發熱汗出為陽明經氣分之燥熱,攻胃腸無用,反傷正氣。這種人身體較弱,雖有陽明證,不可以承氣類攻伐。攻之,胃氣虛寒,不降而逆;加之血不養肝,肝膈氣血虛少,得胃氣上逆動膈,則其人必出現噦逆之證。
原文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機理)陽明病則有發熱汗出,但脈遲,說明熱在陽明氣分,遲為脾氣虛寒,食難運化。飽則中焦之寒與水穀之熱交爭,脾不升,胃難降。胃有燥熱則欲食,脾不運化,寒與熱格拒,則腹滿。胃氣上逆,故飽則微煩,頭眩。脾不利水,故小便短少。水與穀熱相蒸,有可能因此發黃,叫欲作穀疸。醫以為停食在胃中而下之,徒傷胃氣,治不了脾之虛寒,升降不和,腹滿如故。醫之錯在於未解脈遲的道理。上條與本條均講醫者不能見症用藥,應四診合參,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