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
(機理)太陰之上,濕氣治之。得傷寒而轉為陰證的人,多是陽氣不足,肺金受邪從寒化。燥為次寒,金從濕化,故此言太陰為病,主要講脾之為病。這與溫病燥從熱化,咳、喘、氣逆是完全不同的。脾的主要功能是為胃運行津液,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病不能散精,水穀之精化濕阻氣機運行,故腹滿不能食。水穀之精不上升則下流為痢,久則脾陽衰而痢更甚。胃降脾升,為脾胃相輔相成的主要功能,脾不升則胃氣積而難降,故逆而吐。脾虛則木乘,夾胃之肝經寒凝則氣滯、血瘀而痛。此病在髒,故不可下。下則更傷胃氣,虛寒之氣更上逆,胸陽與之相格拒,故胸下結硬。
原文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機理)太陰中風,為脾虛風動,木來乘土,其脈當浮大帶弦。今脈陽微,為風陽衰;陰澀為內邪衰,內外之邪均衰,正氣雖不足,但脈較長,長為陽氣盛;四肢煩疼,其證不在腹中,而在脾所主之四肢,說明此人是太陰正氣漸長,風氣漸衰而出陽,待正氣盛則風必盡,故叫欲愈。
原文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機理)太陰病將解,必為邪衰正複,驅邪盡而解。太陰主氣在戌時。但脾根於腎陽,脾氣複,得腎氣旺則脾陽有源,故太陰病欲解時,將在戌亥時。古時對各髒之氣的旺衰規律知道尚不確切。《傷寒論》每經寫了三個時辰,而且陽經時辰比陰經多,與《素問》和自然規律均不符。
原文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機理)此講太陰病,包括傷寒內陷與脾自病兩種。來源不同,隻要見其脈浮者,均可以桂枝湯發汗。設為內陷,脈浮者外邪尚未盡陷,故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一可驅邪外出;二可順脾升之性,升陽化濕;三可助營衛調和,使毛脈合精,內行於腑,腑精神明,則脾氣自足而托邪外出。設脾自病,手太陰為肺,浮者病在皮毛,為陰邪出陽,脾陽複,欲驅陰邪外出,桂枝湯仍可起前麵三種作用。
原文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機理)自利不渴者,內無熱也。胃寒當嘔吐,此僅有自利,為脾腎兩髒陽衰陰寒盛。四逆湯之幹薑溫脾,附子暖腎回陽,炙甘草和中。中、下焦之寒去陽複,腎陽能升,脾陽能攝,則寒利自止。溫脾益腎的方劑不少,可根據病情化裁,故曰四逆輩。
原文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係在太陰。太陰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機理)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為營衛充足,寒鬱有從熱化的征兆。浮為陽鬱在表,緩為肌肉之氣盛,其根在於脾氣盛,故叫係在太陰。肌肉之氣鬱則為濕,濕與鬱陽相蒸就應當發黃。若小便自利,則濕去熱存,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太陽、陽明主氣,陽氣又盛,與鬱熱相合,可能內實而便結,今脾胃之津足氣盛,則驅邪下行,出現暴煩、下利十餘日行之證。因其人脾氣盛,雖暴下利而正氣不傷,反使腐穢之邪熱因下利而衰,衰則脾氣升而利自止(參見187條)。可知脾陽複可自愈,亦可髒病出腑,傳於陽明。
原文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主之。桂枝加芍藥湯方: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前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桂枝加大黃湯方:即前方加大黃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