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卷五辨少陰病脈證篇(1 / 3)

原文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機理)少陰病吐痢,手足逆冷者,為陽越於上,陰脫於下,多死。手足為諸陽之本,今手足不冷而且發熱為脾腎之陽尚足,其吐痢為正盛逐邪,故不死。裏之陰寒解,外之陰邪尚未去,故脈不通。足少陰之原為太溪穴,常動不已,今不動為經絡陰寒凝結,灸之,寒散脈通。七壯,陽數也,以陽逐陰之意。吐痢使氣血大傷,所以脈通仍當救治,否則會一蹶不振。

原文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機理)少陰病,必脈微細,證見手足厥逆,不僅陽不足,而且精血亦虧。持續到八九日,陽明、少陽主氣,見一身手足盡熱,這是陰證轉陽。內無咽痛、心煩、口渴,為陽熱在太陽。內之精血本不足,太陽之陽必內陷入與之相合的膀胱之腑。下元因痢下陰液不足,陽熱必陷入血分,血絡被逼必便血。

原文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而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機理)傷寒之少陰病為腎氣虛,漸至腎陽衰,全身陰寒盛,故手足厥逆身無汗。庸醫將畏寒當惡寒,手足冷無汗,以為是傷寒而發汗。辛溫之藥不能回陽散寒,反被陰寒格於上。氣血因陰寒沉而不升,今得辛溫之氣逼汗出,必陽亡、津傷,水火分離,火邪乘虛入於上焦血分。虛熱與辛溫之氣相合,必使血液奔流,陽絡破而血溢。從何處溢出則從何處流,口、鼻、目均有可能。這是陽氣下絕,陰血上竭,其寒者更寒,熱者會更熱,故難治。

原文少陰病,惡寒身倦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機理)惡寒,身倦而痢不止,為陽氣不攝,精血也因此而竭。手足逆冷過肘膝,是真陽敗絕,當夜半腎陽不生而亡,故死不治。

原文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機理)腎陽衰敗,下元陰寒隆盛,精血失攝而下痢;陽氣上奔,胃氣上逆則吐;心胃之陽有升無降,故躁煩;脾腎陽衰不複,故手足四逆。所以吐、痢、躁煩、四逆全者,是陽脫陰亡。陰陽俱盡,先後天俱亡,故死。

原文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機理)下痢自止,可能陽回而生,但陽回手足當溫,飲食當進。此痢止,而上有頭眩,頭重頻發,這是陰竭於下之痢止。陰竭則陽無所附,孤陽化風上擾,故頭眩;頭目精絕故頭重如覆。時時者,陣陣也。風陽不時上衝,頭目之精不斷耗竭,陰陽上下俱竭,故死。

原文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倦,脈不至,心不煩而躁者,死。

(機理)躁為肢體躁擾不安,與循衣摸床相似而有輕重之別。四肢逆冷,畏寒倦臥,脈絕不至,為腎陽衰敗。心不煩為心陽已微,躁為陽氣上奔,過了胃與心,正從軀體散越的最後時刻。人已處於昏迷狀態,無陽氣脈絕不至,搶救都來不及了。

原文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機理)傷寒之少陰病以腎陽虛為主。持續六七日,陽複陰退,腎陽漸回則病趨愈。今六七日息高,即喘息急促。六日厥陰主氣,陽生而上奔,陽複被陰寒格拒,不能入下焦。七日太陽主氣,陽複又上奔,均是無陰所守,陽無陰潛而脫越,有升無降,上壅於肺,呼多吸少而息高。此是腎元敗絕,陽從上脫的嚴重症狀,已非一般的腎不納氣,故死。

原文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複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機理)脈微細,欲臥、欲吐,少陰病之本證,為氣血俱衰。今脈沉,陽不足,衛氣不攝津,故汗出。不煩,是心火本不盛;欲吐,當是陽氣上奔的先兆。五日少陰主氣,正氣當複而驅邪,可是五六日反增自痢,結合脈證,這是腎陽不能複,反更衰敗的陰寒症狀。陰從下脫而痢,陽從上越反增心煩,肢體躁擾不知所措,神識不清,臥寐不安。此為下竭上脫,陰難潛陽,陽難攝陰,互相克賊,急救難以措手,故死。

原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麻黃附子細辛湯方: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前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機理)少陰病者,四肢厥逆,畏寒,可是其人還有發熱的症狀,診之脈沉,這是體之鬱陽發熱。其人陽氣素虛,又為外寒所傷,形成陰盛於內,格陽於外。脈沉為外陽不足,陰邪易從外乘。這種腎陽衰,體陽不足,又為陰寒外襲形成的內外合邪,治當回陽散寒。故用附子之辛、熱回陽,細辛之辛、溫啟腎陽上行外達而潤之,恢複腎氣的功能。麻黃助附子驅陰邪。

原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麻黃附子甘草湯方: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前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機理)少陰病者,當有四肢厥冷,畏寒等症狀。過了二三日,為厥陰、太陽主氣之時,仍然隻有畏寒,或兼有發熱,而內無心煩欲吐,或下痢之證,這說明其人內氣尚足,陰邪不能內傳。治當回陽散寒,故以附子回陽為君,麻黃辛、苦、溫,助其消陰祛寒,用炙甘草實中土以滋化源。前條是始得之即發熱,脈沉,恐外邪乘陽虛內陷,故用細辛以啟腎陽,逐內寒,使之外散而不內傳。此二三日仍未內傳,說明內之陽氣尚好,故隻以炙甘草實中土。微發汗是因為少陰病人氣血水平低,汗多反有亡陽之弊。

原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黃連阿膠湯方: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前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化,稍冷,納雞子黃,攪和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機理)前條是二三日無裏證,此是有裏證。手足冷是鬱陽不相順接,鬱陽在裏,熱深厥深,過二三日,鬱熱更增,出現了心中煩,不得臥等證。病從火化,在手少陰心經。少陰上火下水,水火相交,即水濟火,則上下和諧。病則可從本從標,可寒化,亦可從熱化。今心中煩,是心火盛,故以黃連為君,黃芩佐之,以清心火之亢。不得臥,是陰不潛陽,亦是水虧不濟火,故以阿膠、芍藥、雞子黃滋陰補水,陰血足則心火自潛能臥。心火清,水火濟,則病瘥。這是少陰病的熱化,已轉入溫病範疇。雖然傷於寒成溫病不是本書的範疇,但陽損及陰,心火偏亢者,在傷寒病的轉化過程中常見,所以仲景亦列於此。

原文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附子湯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二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前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機理)少陰病者,其脈應微細。一二日後太陽主氣,其人背惡寒,說明太陽經氣當旺不旺,必內陽不足。口中和者,內無熱也。這時,應當灸背部太陽經,溫通其經且散寒、止痛以救急。這樣可以防止陽氣進一步衰竭,形成內外合邪。並內服附子湯以補其正氣。其人的主要症狀是陽虛、經絡之精氣不足。故以附子二枚為君以壯陽;以人參補氣;以白術、茯苓補脾滋化源為主,加芍藥佐之以補其榮以治本。氣榮足,則營衛和諧,經絡暢通而病痊愈。

原文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機理)身體痛,骨節痛,頗似外感。但其脈不僅有少陰病的微細,而且沉,手足冷,說明其人陽氣、正氣均虛,陰寒至骨,氣血凝滯。治當溫陽益氣,佐以養榮,故用附子湯。其人氣血旺,陽氣足,外寒可以自去。若正氣足,體痛尚不盡者,再逐外邪猶不晚。上條與此均是治本。因病而症不急,緩則治本。

原文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幹薑一兩粳米一升前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原文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原文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機理)少陰病之本證是下痢,不是下膿血。為什麼會下膿血呢?應當是久痢使脾土虛,土虛木失養,風氣乘土,厥陰之氣下趨,必便膿血。此厥陰之氣下趨,不是木旺,而是少陰下痢使中下焦俱虛,腸道失於收攝,腸液及血下流的結果。治當以收澀止痢為主,故以赤石脂收澀為君,其性溫,和少許幹薑之溫,以複中、下焦之陽,粳米和少許幹薑以複脾氣。胃氣複,腸道收斂,其下痢必止。一服痢止不再複者,恐其複陽乘虛入血,變為熱痢。痢止,中、下焦不虛,厥陰之氣不下趨,膿血亦會自止。若其不能止者,可刺厥陰經調其肝。302條是厥陰下趨的狀況,即二三日可從厥陰、太陽經內陷;四五日陰氣不複,陽氣不升而陷下。因下痢下焦已虛,風氣下趨,腸道痙攣,故腹痛;肝不升而降,失於疏泄,所以小便不利。風陽與血並入腸道則下痢膿血不止。不難看出,桃花湯治的是少陰病下痢,繼而下膿血。其脈必沉而虛,與熱痢下膿血大有區別,但兩者是可以互相轉變的。此三條最易被理解為陽損失攝下血,但此是下膿血,與便血不一樣,與熱痢便膿血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