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傷寒的厥陰病與溫病的厥陰病其區別與聯係何在?不知其機理,在臨床中就難以掌握運用。傷寒的厥陰病是清金乘木,即陰寒清涼之氣鬱陽氣於肝膽之中,木旺生火,證見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但肺、脾胃、腎中陰寒隆盛,四肢厥逆,形成陰陽格拒,升降難行,寒熱錯雜的局麵。由於人體稟賦不同,陰寒清涼之客氣的程度不一樣,心、肝、膽之陽氣質量不一樣,寒熱交爭的結果就不一樣。肝膽之陽被鬱,必化為風火,風火的特性是久鬱必散發,其結果有三種:一是陰陽之氣均衡,隻是一時失調。風火散發漸漸使陰寒清涼之氣被驅散,寒熱往來時日相等,程度漸減,終至自愈。二是風火在不斷散發中被陰寒清涼之氣所殺,病從寒化,熱的時間短,冷的時間長,治療不當就會死亡。肝腎之陽俱衰,死亡率很高。三是其人肝膽之火素旺,風火被鬱後,勝複之爭暴急,不僅陰寒清涼之氣被風火戰勝,而且內鬱之風火化毒上下攻竄,形成純陽之證,這就成了溫病的厥陰病了。知此,對本篇的方劑就不難理解。本篇畢竟是傷寒之厥陰病,腎中陰液未傷,所以病雖轉陽,尚未出現溫病厥陰病風火肆虐的角弓反張與陰液大傷的虛風內動之證。明此,就知兩種厥陰病的區別及內在聯係了。
原文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下之,利不止。
(機理)厥陰為病的原因是厥陰正氣不足,外邪內陷,形成金勝乘木。金者,陽明燥金。《素問》曰:陽明所至為清勁,燥氣寒化是其正化,所以燥金之勝氣為陰寒清冷之氣。金氣以肅降為順,於是脾胃、腎、大小腸一時盡為清冷之氣所聚。厥陰之上風氣治之,風陽為厥陰正氣,主生發,金乘則風氣被鬱於體內不能外散。厥陰與少陽相火相表裏,被鬱不能升發入太陽,風夾相火從內上炎,故覺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知非胃熱,而是風火擾動。心為木之子,風火與君火相合,故消渴。少陽不升,太陽不盛,則陽明不降,陽氣不降,則下元陰盛。蛔蟲寄生於大腸,今胃與大腸均寒,故上行入胃,一為求暖,二為覓食。食入,蛔上食,出賁門入上焦食管則吐蛔。若以消渴心熱為內熱,以苦寒之藥攻下,則胃腸之陽重傷,甚至傷了下焦腎陽,故虛寒下痢不止。此條是傷寒厥陰病的主要症狀,其轉化或自愈都與此有關,與溫病厥陰病的主要區別均在其中,故為提綱。
原文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機理)厥陰之上風氣治之,在生理狀態下此是東方之和風,即正氣,主生發。若其被鬱,不能升發外散,反被鬱其內,則為邪風,這就是厥陰中風。邪風內攻,使陽不升,陰不降,可形成上陽下陰的局麵,上條就是厥陰中風的一種。因其被鬱,正氣不升,氣血不能正常外布,故脈沉,所以不浮為未愈。若鬱漸解,陽氣升發,正氣外布,則脈由沉變微浮,為欲愈。何時愈?請見下條。
原文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機理)厥陰之上,風氣治之。醜時相當於春,東方之風盛,足厥陰主氣之時,若其病欲解,得天時助之,肝陽生發,正盛邪退。寅時少陽主氣,陽氣正升,陰病出陽,厥陰之鬱已解。過卯時外散至太陽,火乘金,肺氣宣散,故愈。
原文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機理)此言厥陰病之輕者,或經治療欲解者,厥陰正氣已複之時。金乘木鬱尚未全解,鬱則木盛,木旺生火,火勝金衰,金衰則正氣升散,太陽、陽明盛,鬱火下降,火熱入胃則渴,渴者亦為清金解散的象征,少少與之水,以平胃中之火氣,則病愈。
原文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機理)不可下之,是不可以本書中三承氣湯類苦寒攻下,其攻補兼施,溫下類又不在其中。四逆者,均是陽氣不達於四肢,其原因不外寒熱兩種。虛寒如腎陽衰,或脾腎陽衰之類;實證如寒實結胸,寒結關元之類,均不可苦寒攻下。其熱證的熱深厥深,多是陽氣內鬱,其原因是升發不暢,陽熱內蘊,正氣不能向外輸布,必待鬱陽化風,宣發始出。熱出又熾熱灼手;鬱不解,肢厥不解。這時當解鬱清熱為治。若非下不可,必待風火歸於腑,或以增液承氣輩與之。不可貿然攻下,否則徒傷正氣,液傷陽熱反增。至於濕熱阻滯形成的氣機紊亂,應以調氣機為主,也不可單純攻下。虛家正氣不足,氣、血、津液、精均少,攻下會陰亡於下,陽越於上。
原文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機理)傷於寒,內陽不足,內外合邪,使清金勝而乘木,成為厥陰病。證見先四肢厥,後發熱而痢。此為厥陰被乘,鬱陽化火動風,風氣不能上升外發而下泄。後發熱,為風氣久鬱散發外布,津液上升,故痢必自止。又厥者,風又被鬱,風陽下趨,痢又作。厥熱往來,痢時作時止,是厥陰風氣時鬱時散形成的,故見厥複痢。
原文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機理)傷於寒,厥陰正氣不足而邪內陷。開始發熱六日,陽熱外發。四肢厥九日,而且下痢,這是外寒助金乘木,風陽不能上攻而下趨,故厥與痢同在。這種情況是木旺,痢使脾胃之陽虛,所以凡厥而痢的病人當飲食大減。若病厥痢之時反能吃東西,恐是陰亡於下,陽氣上越,陽氣入於胃中而一時思食。若是這樣就是中陽將盡,故叫除中。欲知究竟,給病人以素餅,食之發熱者,為陽越外出,為除中;食之不發熱者,為脾胃陽複,得食反安。胃陽複有真複、假複兩種。假複為客熱入胃,其來暴,其去速。厥後三日當陽明主氣時脈之,若胃陽仍在者,說明正氣尚好。在旦日,即地支屬寅卯之日,厥陰主氣,夜半陰盡陽生,腎陽複,水生木,厥陰得時而盛,於是清金解散,厥痢必自止。為什麼會自愈呢?因為人體的陰陽之氣是平衡的,這樣才會保持升降正常,氣血和調。開始發熱六日為陽,後厥九日為陰,後又發熱三日為陽,有勝必有複,勝複之量相等,身無邪氣,當厥陰主氣之日,正氣自複之時,必然氣血和暢而自愈。若其人中、上焦有伏熱,被鬱則熱聚,宣發則熱盛,熱甚的症狀是久不退,複氣超過厥的時間,為客熱為患,其脈必數。厥陰為病,正氣本不足,邪熱乘虛陷入厥陰,熱與血蒸,血熱肉腐,必發癰膿。此條不少醫者不解,其實臨床常見。闌尾炎在蘊熱期,常出現厥熱往來,直到化膿方止。
原文傷寒六七日,脈遲,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機理)傷寒六七日,為陰盡陽氣來複之時,病人有發熱、麵紅之證,但其脈仍遲。醫者不知此為戴陽,是陰盛逼陽外浮,見證施治,而與黃芩湯苦寒除盡其熱,中陽再次被殺。胃陽衰當不能納穀,今反能吃飯,為陰寒逼腎陽上越,虛陽暫停胃中形成的。越過胃陽則發熱,毛孔開,汗出如珠不流,繼則死亡。這叫除中而亡。
原文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機理)厥陰為病為傷寒引發清金乘木,厥陰之陽被鬱,失去升發之功。鬱陽化火動風下趨則痢,風火宣發則陽氣上升,外發而發熱,所以後發熱者痢必自止。若其人內有伏火,其升發之力就會超常,使太陽陽氣大盛而開,開則汗出。這是複火為患,風火循厥陰經上攻,則咽中痛;血熱而腫,呼吸有痹阻之感。若厥陰鬱解陽升是正氣來複形成的,則少陽升為少火,少火生氣,人隻由厥變為發熱,不會出汗。下之痢也會因陽升自止。若上雖發熱無汗,下之痢仍不止,是鬱陽未解,且有伏火為患,風火上炎則發熱,正氣未複故厥陰之鬱不解。伏火入肝,與血相蘊蒸,必便膿血(熱痢、腸癰又名闌尾炎均是)。肝經從小腹上行,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風火上炎則喉痹,風火下趨入小腹中則便膿血,故便膿血者,其上無喉痹之證。
原文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