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幹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前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機理)脾腎陽不足,傷於寒而內傳,形成中、下焦之寒而自痢。陽氣因此上浮,故庸醫見上熱而吐之,複傷胃氣,中下之陰寒更盛,更格陽於上。醫者不識此證,見發熱,更吐之,格陽更盛。醫見吐之熱不去,又下,更傷中下之陽,一錯再錯,於是陽更浮於上。陽盛上焦,故得食氣逆而吐,胃中陰寒盛,所以即是吞下,亦要吐出。此幾經吐下,胃氣已虛,寒熱格拒不解,治當複胃氣,佐以調和寒熱。治以幹薑、人參溫胃益氣,以健中氣,佐黃連黃芩治上焦之熱。此為暴病誤治。臨床以夏日飲冷傷寒而成常見,多兼腹痛。以其天熱,一般不用附子。若有水瀉,應酌情選用。此條寒熱錯雜,但不屬厥陰病,列於此,正教人要鑒別。見證論治,不通於脈法者,應以此為戒。
原文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令自愈。
(機理)一般寒痢,多為陰寒盛而痢,今脈弱,為邪已衰。雖然正已不足,但微熱而渴,為陽氣上升的征象,此必腎陽複,厥陰升發,中陽已複,所以痢當自止。
原文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者,今自愈。設複緊,為未解。
(機理)厥陰下痢,其脈數,有微熱,汗出,是腎陽回,中陽已複,清金解散,厥陰生發,胃氣恢複的征象,所以下痢當自愈。如果後來脈又緊,為陰寒仍甚,清金又乘,病未解,下痢仍會發。這是厥陰下痢,寒熱往來,痢時發時止的特點。前麵以證論之甚詳,此以脈為論,是補其不足。
原文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於趺陽者,順。
(機理)下痢,手足厥冷,寸部無脈者,有陰寒盛,經脈寒凝形成的。灸之,寒當散,脈當通,脈通則手足溫。若是腎陽衰敗的無脈,則灸之脈不可還;若反微喘者,為外火不能內入,反與上越之浮陽相合攻肺,根源已斷,必死。若上無部脈,下部有脈者,尚可搶救。灸之脈還,有逆而暴複與順而正複的不同。趺陽脈大於少陰脈,與髒腑陰陽相順,為胃氣在,腎陽存,故為順。若太溪穴下少陰脈反大於趺陽脈,與髒陰腑陽相逆,為胃氣衰,腎陽外泄之真髒脈,故為逆。從354條至此,說明厥陰病下痢有自愈,未愈,或死的可能,根本在於腎陽的衰敗與否。腎陽不衰,腎氣複則自愈。腎陽衰,根本斷絕,必死無疑。這也是一切陰寒下痢至死的規律。
原文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圊)膿血,柏葉阿膠湯主之。柏葉阿膠湯方:柏葉三兩阿膠二兩幹薑二兩(炮)牡丹三兩前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化,溫服一升,日再服。
(機理)寸脈浮數為上焦熱盛,主要是心火勝。尺中自澀為下焦陰血不足。下虛上之火熱必下陷,入於陰血不足之陰分。此為陽氣入陰,亦即心火下移,入於陰血所藏的厥陰。熱蘊血中,火熱動風下趨,必為膿血而出,這是下痢膿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厥陰病熱化下痢和溫病下痢都會出現。此方勉強可用,當以白頭翁湯加阿膠為妥。
原文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機理)下痢清穀為中陽衰,重者腎陽亦不足,所以當溫中止痢。今不救裏,反攻其表,汗出衛陽衰,毛脈合精內返少,脾胃之陽更衰,於是水穀之氣更下流為痢。可是辛溫之藥能使氣升,此為虛氣逆行。陰寒欲下,虛氣掣而上,相持而脹滿生。此論治療的先後。陰寒下痢者傷寒,外寒必直傳內陷增加下痢,當治本為主。
原文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機理)沉為在裏,弦為肝旺,下痢則肝氣下趨,風氣下注,疏泄太過,故肛門重墜。脈大者風邪猶盛,故痢不會止。脈微弱者,正邪俱衰;數者為陽複,陽複者肝陽生發,脾運化水穀向上輸布,痢將止。若發熱,為陽複太過,為髒病出腑,陰病轉陽,故雖發熱不死。此以脈論厥陰病的轉機及預後,前後合參,臨床方不至誤。從此條可以看出傷寒厥陰病與溫病厥陰病的本質區別。
原文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麵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麵戴陽,下虛故也。
(機理)此下痢清穀,脈沉遲,為內之陰寒盛,逼陽上浮,所以麵稍赤,身有微熱。陽上行而清寒之鬱尚在,陽與陰交爭在頭,故頭重如覆。汗未出之前陰陽格拒,所以必微厥。汗出為陽盛陰消,陰陽和的象征,所以汗出鬱冒解。因此可以說是下焦陽虛的原因。病人隻微厥,脈沉遲而非微細,所以腎陽之衰不甚。此主要是陰寒之客邪盛,陽複之初,逼陰寒之氣下出而成下痢清穀;陰寒逼陽上浮而成戴陽。此與腎陽衰,厥逆下痢清穀之陽上浮有輕重的不同,此為陽複正升驅邪外出。戴陽是陽初複;下痢是逐邪,故能陰陽和汗出而解;彼為虛陽上浮,救之尚恐不及,其汗出為絕汗。此是邪盛傷正,客勝主屈,邪祛正可自複;彼是正衰,當急救。此是實證,彼是虛脫。這是厥陰病實證自愈的特點。
原文下利,脈數而渴者,今令自愈。設不差,必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機理)厥陰病下痢,邪祛陽複,轉為脈數而渴,為清金散,肝陽生發,陽氣布散已入胃。陰病出陽,髒病出腑,水穀精氣能正常輸布,所以痢當自愈。如果痢不止,為其人有伏熱,脈數而渴為其證,是陽複則熱太過。已下痢,下焦之陰已虧,陽熱內陷必入厥陰血分,熱蒸血腐,故下痢膿血。這是厥陰病熱化形成的。
原文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一晝夜)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機理)痢後陰陽俱衰,所以手足厥冷,且脈絕不至。經一晝夜,陰陽之氣得天陽助之當複,複則脈當還。脈還手足溫,為腎陽複,尚可搶救,故生。若手足不溫,腎陽未複,脈還恐為陽越暴出。所以必須手足溫,脈還才能生;脈不還者,陽絕而死;脈暴出,手足不溫者,亦死。此條講厥陰病寒化下痢死與不死的關鍵是腎陽的存亡與否。
原文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機理)傷寒下痢為陽衰陰寒盛,日十餘行為水穀盡下流,陰陽氣血俱不足,故脈應虛弱無力;脈反實者,為正虛邪氣亢盛,正氣必竭。此為虛證見實脈,脈證相反,即見真髒脈,必死。此論厥陰病寒化下痢,使脾腎陽衰而亡的脈證。
原文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機理)內下痢清穀,外發熱汗出,為陰寒盛於裏,格陽於外。治當溫中回陽,引浮陽內返於根。通脈四逆是四逆湯倍幹薑,加強溫中之力。中陽恢複,腎陽回升,浮陽當內返,脈通手足溫,病當有起色。此已到危急階段,人參、人尿、豬膽汁,當隨證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