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年輕氣盛的少年天子順治卻認為,他在這次鬥爭中的勝利多得到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信心、勇氣以及作為一代君主所應該有的尊嚴!所以,此刻的他洋洋得意,開始向所有反對他的人宣戰,冊立董小宛為皇貴妃就是向母後的第一次宣戰,接下來,福臨還要再度廢後!所以,在冊封大禮正式告成之後的第二十天,順治下旨:“太廟牌匾停書蒙古文,隻書滿漢文。”
太廟是清廷供祀祖宗神位的聖地,中殿供奉著太祖努爾哈赤與太宗皇太極的牌位(以後清帝的牌位也都會供奉在這裏),後殿還有太祖之前的肇祖、光祖、景祖、顯祖等列祖列宗牌位。由於滿蒙之間的姻親關係,尤其是清太宗皇太極的五官後妃均是蒙古人,因而蒙古女人在大清後宮之中有不可忽視的特殊地位——滿洲愛新覺羅氏家族的男人們在外麵征戰四方,那是治國打江山,蒙古的女人們盡心盡力地為他們治理著後宮,這裏就是家。沒有家何來的國?所以,在太廟的牌匾上書寫蒙古文,不僅僅是一種尊寵,還是蒙古王公貴族在後宮統治地位的象征!而現在,忘恩負義的順治競悍然下令太廟牌匾上停書蒙文,這無疑意味著這個衝動的少年天子要結束蒙古女人在後宮中的獨尊地位,這還了得?他的生母:“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的孝莊太後能答應嗎?要保住自己所依靠的蒙古王公貴族們的地位與利益,便隻有與兒子福臨進行較量,而且這一回,孝莊太後絕不會再手下留情了。為什麼?這個口口聲聲以孝治天下的不孝之子福臨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她的心,她決定給他一些教訓,不能讓他小瞧了蒙古女子和蒙古人!
董小宛知道自己在宮裏的處境如何,雖然她貴為皇貴妃,大有取代皇後的氣勢——清初定製,後宮之中,皇後居中宮,皇貴妃一位,皇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貴人、常在、答應還有很多,分居東西十二宮。但是除了皇後之外,後宮之中皇貴妃為最高封號的人。在順治的後妃之中,除了十一年冊立的蒙古科爾沁貝勒卓爾濟之女(即孝莊皇太後之侄孫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外,尚有靜妃(廢後)、佟妃(康妃)、貞妃、淑妃(皇後之妹)、恪妃(漢吏部左侍郎石申之女)、恭妃、董鄂妃及庶妃數名,隻有董鄂氏董小宛一人是皇貴妃——雖然自幼淪落風塵,但卻蘭心慧質、冰清玉潔的董小宛最痛恨的就是勾心鬥角,互相傾軋,然而,她這一入宮恰恰成了眾矢之的,勢單力弱的她不得不謹小慎微,在深不可測的後宮這片土地上如履薄冰一般,提心吊膽,惶惶不安。縱然有少年天子“三千寵愛在一身”,但董小宛還是覺得孤立無援,十分惶恐,她不止一次地在心裏哀歎:自己這一步棋走錯了,為什麼要拿自己的命運去賭明天呢?是為了向天下人證明南曲歌妓的冰魂玉魄,還是為了向世人炫耀自己身為蒲柳殘絮之軀卻贏得了當朝天子一往情深的眷戀?董小宛啊,你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呀!可是,每當麵對少年天子順治那純潔無瑕的愛的目光,董小宛便忘記了一切的痛苦和憂傷。這是一雙什麼樣的眼睛呀,毫無掩飾的、燃燒的目光,火一般地熾熱,火一般地撩人,董小宛似乎明白了,以前她與冒辟疆所謂琴瑟之和,摻雜著過多的私念——她急於脫籍從良,避開歹人的糾纏,而他已有妻室,在這之前又與南曲名妓陳圓圓訂下了終身。其實他與她是在朋友們的撮和下才費盡磨難走到一起的,當然,他是個好人,溫柔、善良、儒雅、有才華……但這些,又怎能比上少年天子對自己毫無保留的火熱的愛?就為了這純真的愛情,董小宛才有了勇氣和信心踏入了清宮,迎接著來自宮內宮外各樣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每每想到這裏,董小宛又感到欣慰和驕傲,她為自己遭遇這遲到的火辣辣的愛情而激動不已!世上還有什麼比這更珍貴呢?
順治果然是位多情天子。自董小宛入宮的一年多來,他們倆幾乎形影不離,順治對小宛的依戀與愛慕更是與日俱增,大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漸漸地,董小宛摸透了少年天子“龍性難攖”的脾氣,每每遇到順治大發雷霆或悶悶不樂之時,董小宛總像位大姐姐似的耐心勸慰,或是為他彈唱一曲,或是一起在後花園裏散心,或是親自下廚做幾道小菜,燙一壺美酒,這種有滋有味的充滿了無限關愛的家庭生活一次次春風化雨般撫慰著順治那脆弱的神經和孤僻的心田,兩人之間的感情已超出了卿卿我我的小夫妻之間的情愛,他們是一對患難與共、心心相印的佳人!
乾清宮西暖閣,宮女們悄悄侍立一邊,順治伏在禦案上專心批本,董小宛則坐在後宮的暖炕上靜靜地刺繡。寢宮裏很安靜,隻能聽到嘀嗒的自鳴鍾和蠟燭芯畢剝的炸響,間或還有一兩聲木炭燃燒時的“劈啪”之聲。這是十分溫馨的生活畫麵。
突然,董小宛感覺自己的喉嚨發癢,忍不住咳嗽起來,慌得她急忙用絹捂住了嘴,她是不忍心打亂了皇上的思緒啊。
“小宛,你這是怎麼了?”福臨放下奏本,憑借著燭光端詳著董小宛那略帶蒼白的臉頰。她穿的是件蔥綠色的緞麵長袍,麵料很軟,亮晶晶的繡著小花,蓬鬆的烏發腦後挽著芙蓉髻,隻綰了一根翡翠簪子,既不戴釵環,也不插珠花,然而卻“淡妝濃抹總相宜”,越發顯得風韻天成。福臨見了更是充溢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愛憐,雙手將她擁到了懷裏,一旁的宮女乖乖地低下了頭。
“最近,你究竟是怎麼了,為什麼總是咳嗽?看禦醫了嗎?不行,現在朕就給你派人去請!”
“不要!”董小宛連忙將手絹塞到了衣襟裏麵,莞爾一笑:“皇上,臣妾恐怕打擾了您,不如讓臣妾到東暖閣去……”
“也罷,朕也覺得倦了,讓那些勞什子的奏折見鬼去吧,咱們正好可以清清靜靜地共度良宵……”福臨意味深長地朝董小宛一擠眼睛。
董小宛伸出玉手戳著福臨的腦門:“一腦子的壞主意!陛下,你不是把敬天法祖、勤政愛民放在嘴邊嗎?那些折子都是朝廷機務怎麼可以擱置不顧呢?要不,臣妾去給陛下端些參湯來提提神?”
福臨皺起了眉頭:“又來了。什麼禦案上一點墨,民間千滴血。你呀,真成了我身邊的諫臣了,趕明兒個你與朕一同上朝如何?”
“皇上又取笑臣妾了。”董小宛頭一低又想咳嗽,連忙又用手絹捂住了嘴。呀,這手絹上竟帶著血絲!董小宛心裏一驚:她咳嗽也有好些日子了,怎麼竟咳血了?這……一時間,董小宛心亂如麻,手腳冰涼,自己若是得了癆病,可就是絕症呀!
“小宛,你怎麼啦?不高興了!過來,朕有一件事忘了告訴你,你聽了一準高興。”福臨抬著晶亮的眼睛看著董小宛,並沒注意董小宛的慌張神色。
“皇上有什麼大喜的事情嗎?快說給妾身聽聽。”董小宛強打精神,將手絹塞在線筐子裏,慢慢起身走了過來。
“告訴你,朕今兒個臨朝時下詔,停了中宮箋表啦!”福臨笑吟吟地握住了董小宛的手。“咦,你的手怎麼這麼涼?”